试论运用问题意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2018-12-24王英峰
王英峰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教学探索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活语文课堂的关键,也是解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语文解题能力矛盾的突破口。作为教师要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对学生预习提问的艺术性,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运用问题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意识;教学方法
一、预习生成问题,展开课堂合作探究
有些文章比较艰深,教学中需要教师采取预习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疑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前预习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质疑精神,促进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提炼问题。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并提出若干问题作为家庭作业。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作品,从结构、思想内涵、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开展散文阅读方法训练。
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收集和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共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关注焦点,经过分类分析和筛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具体操作上,经过分类和筛选,教师可以提炼和选定几道典型思考题作为教学导向与突破口。学生的思维能力质不同,关注焦点各异,提出的问题比较散。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的关注点,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结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
例如:在《囚绿记》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目标,筛选出如下几个典型问题:“囚绿记”的含义是什么?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前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意象“绿”的特征与含義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产生的,教师提炼与筛选后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上述问题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与讨论。经过深入思考与广泛互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教学内容,而且对课文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提升问题的艺术性,启发学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问题是教师根据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概括与筛选出来的。这样的问题讨论方式流程清晰,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解答方案的探究。然而,很多常态课课前没有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文本,教师不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没有机会与学生进行初步的反馈交流,就无法针对学生实际的反馈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此类没有课前预习的阅读教学,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要问题,为即将展开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交流做准备。教师要有清醒的问题意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把握文本阅读中的核心问题,这样,在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和问题探究时就能够有效指导。
例如:在《合欢树》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用问题预设指导学生交流以及师生之对话。笔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问题如下:文中写合欢树的文字并不多,为什么文章却取名为“合欢树”?“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怎样理解作者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的复杂心情?结尾处作者写那个小男孩有什么深刻含义?上述预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如下作用:第一,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检验学生所提的问题和他们给出的解答方案。第二,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用以引导和启示学生深入阅读。第三,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和启迪学生在质疑和解答中给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语文活动中深入探究
“语文教学最大的弱点往往是读懂了文字,却没有读懂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读懂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情境和语文活动包含许多具体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意识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并思考、探究问题。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本与其他教学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开展活动。
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布置学生以质疑的精神自主阅读和翻译文本;其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理解作品内容,揣摩作品中人物性格;最后,准备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课本剧表演环节,五位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他们翻译文中对话,将其作为课本剧台词,教师要求他们表演出人物的性格。除了主人翁之外,学生还要推荐一名学生朗读旁白、串联剧情,推荐1—2名学生导演编排。对于课本剧表演,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在情境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细读文本和思考问题,在表演中代入自己的情感,在行动和体验中深化对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四、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让问题意识全面升华
活动任务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出创造的欲望和成就感,他们带着问题参与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观看课本剧的学生交流、评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评价表演者对文章内容的解释是否正确,对人物性格的诠释是否到位;对课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物的志向展开评价,对孔子的态度展开评价。然后在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教学重难点,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台词是否准确解释了原文,学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包括字词的含义),由本小组亲友团互助解答;第二个层面是对角色的把握,评价表演者的人物塑造是否表现出了原文中的人物性格;第三个层面是展开评价,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的内容展开评价,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志向的评价。这样对于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云瑞.高中语文课中学生问题意识研究[D].河南大学,2015:1
【重要荣誉】
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