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力展开自由的翅膀

2018-12-24席承家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过程

席承家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时代呼唤着创新教育,但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陈腐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因为传统教育观是以传播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束缚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让“背多分”退出舞台,请“创新者”闪亮登场。

我们当然不能离开知识的教学去空谈创新教育,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不能有高水平的创造发明。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忆,储存一些知识,背的多就能考高分(此谓“背多分”),那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必将形成消极定式,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代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量激增,一个人要想学完哪怕是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都是不可能的,而且就算能够学完,等你掌握了这些知识,你会发现这些知识已经过时,因为你永远是步人家的后尘。况且从储存知识的本领来说,人脑不如电脑,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把一个大型的图书馆的所有资料压缩成光盘,这些光盘一个人就可以随身携带,而且随着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网络查询到想要的任何资料。鉴于此,现代教学不提倡人们将宝贵的时间和经历花在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方面,而是重视怎样获取知识。

就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学习来说,也不应当采取强硬灌输的方法,而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的过程。尽管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是人类已经发现的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和问题,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他们在掌握这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思想。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

二、让教师充当“导演”,学生成为“主角”。

传统教法以教师为中心,特点是“包”、“抱”、“泡”。“包”即教师独霸课堂,一讲到底;“抱”即教师将所有知识点咀嚼烂后“喂”给学生,学生被教师抱着走,而自己不会独立行走;“泡”即死磨硬泡,大搞题海战术,反复演练,这样的“保姆式”教师不可谓不“劳苦”, 但却难说是“功高”,因为这种教法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没有主体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情感的激发,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进行综合启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体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机器,他们是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动手,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学生远离肃穆的“教堂”,走进活泼的“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惯以经院式的讲解,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因为学生仅仅是“受众”,任务只是听和记,即使学生偶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判标准,因为考试是要求“标准”答案的。于是学生只能寻循规蹈矩,岂敢越雷池一步?这種令人窒息的沉闷僵化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学生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情感的沟通交往的过程。但是,有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频频向学生“提问”。比如问:“是不是啊?”学生齐声回答“是!”“对不对啊?”学生齐声回答“对!”,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吗?”显然不是,教师仍是高高在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为什么学生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这与我们一贯的教育有关,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求同思维,因此学生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创新性。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是不是都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肯定不是。既然如此,课堂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和解决不同的问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这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必要要条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要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判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性的安全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爱因斯坦曾深情地回忆自己在瑞士阿苏州立中学一年的生活,他说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淳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是一片创新的天空。

猜你喜欢

创造性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