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境界例谈
2018-12-24辜娟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字字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为节庆礼俗、文人雅集、玄学思想、魏晋风度、山水怡情等,对于这样的经典名篇,教师在教学中如一味地灌输文言知识,就会使这样优美的文章成了僵死的知识,而不是活生生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像《兰亭集序》这样的经典名篇时,应字词理解明文意、文学欣赏学审美、文化传承塑精神这三重境界来开展教学。
一、词语品味明文意
《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教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时重点扣住“乐”、“悲”两字鉴赏来明文意,让学生自己说出作者“乐”在何处,“悲”又因何缘由。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信可乐也”,一个“乐”字即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正所谓兴尽悲来,集会中作者不由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这种忧患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这种忧患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最后这种忧患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紧接着作者提出了生与死的关系并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在学生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文中表感情的“乐”、“悲”两字概括全文内容,经过同学们热烈积极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少长咸集,几府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较好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字词部分的教学就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这样就为我们后面审美价值教学和文化价值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欣赏学审美
1、意境之美
《兰亭集序》虽是一篇序文,但更像是一首优美的词,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写景的段落,虽然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幽静婉丽的山林之景。其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描述极其雅致。读到这里,不禁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和宁静,很有意境感。“竹”这个意象在诗词中经常象征着高洁、正直。晋朝时就有竹林七贤,他们都是常穿梭于竹林之中的贤才高人,人常说:有竹的地方就是闲人雅士聚集之所。正是如此,这里的修竹才衬托出王羲之一行人的高雅贤能来。
再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描述,虽说是白描之笔,却写出了兰亭之处的爽朗,闲适和舒畅之感油然而出。境由心造,王羲之一行人将在兰亭开怀畅饮,享受着生命的快乐,自然是心情愉悦,所见之景才都是美景。
当然,这里不是豪放的苏轼和辛弃疾,更像是山水田园的王维,云淡风轻,却胜似人间仙境。这几个简单的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意境是唯美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就像我们的水墨画一样,它内敛不张扬,却富有内涵。我们要感谢王羲之,因为他留下了唯美的兰亭,后人流连于他所勾勒的意境之中并乐此不疲。
2、音韵之美
该文虽然文字不多,语言却十分诗化。首先,每句以四六句为主,虽参差不齐,却也错落有致。极像四言或七言古诗的格式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讲究押韵,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的“亭”,与后文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俯察品类之盛”几句中的最后一个字都押“ing”。整篇文章读起来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格调铿锵,朗朗上口,“宛如唱一首美妙動人的歌曲,文章虽已读完,余音还在耳边缭绕,不仅获得鼓舞和教育,而且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3、文体之美
《兰亭集序》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懂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三、文化传承塑精神
文学反映文化,一篇短短的古文,往往蕴含着不少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兰亭集序》一文中蕴涵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代,文人们通过雅集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风物,并在曲水流觞、品茶饮酒间,激发灵感、勃发激情。通过吟诗濡墨,展示文人的风度、气质、才情。兰亭雅集上众多文士现场创作的诗篇和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将雅集这一活动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兰亭雅集,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兰亭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
它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文化。
1、人文地理文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虽是古人成文的一般性写法,却和今人写作的格式完全不同。古人纪年和今天不太一样,通常以皇帝年号和天干地支来纪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所以《兰亭集序》的开头几句,不仅仅是纪年那么简单,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理解和智慧。
2、民俗风情文化
民俗风情文化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标志,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思想意识不高,日常生产生活受自然的影响较大,因此古人对于自然万物极其尊重,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相应的祭祀活动,而且种类繁多。各种祭祀,从平民到帝王,几乎全员参与,可以祭神、祭祖、祭孔子等。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在文言文教学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兰亭集序》就有一定的民俗风情。文中就有“修禊事也”一说。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官吏和百姓都到水边嬉游,修禊的人可以“漱清源以涤秽”,即通过洗漱的方式把一切污秽的东西清除干净;洗漱过后,就是把酒洒在水中,再用兰草蘸上带酒的水洒到身上,借以驱赶身上可能存在的邪气,而求得平安、幸福的生活,古俗称之为:“祓禊”。后来慢慢演变成文人雅士集会的活动。《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一事,写的是文人们普通的生活,却也反映了我们古人朴素的天人观念,还有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和尊重,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笔。
3、诗酒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之醇香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正如赵恺先生在《这里涌动液态的诗》中所说:“远从世界最古老的典籍——殷墟甲骨文字开始,酒就像血液一般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汩汩流淌了。”它渗入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精神活动的各个层面,寄托着人们的愿望与情愫……,中国人在创造辉煌文明史的同时,也赋予了酒的文化灵魂。
兰亭集这场集会的东道主是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参加集会都是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俢禊仪式结束之后,作为东道主的王羲之提议,既然今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不妨玩个“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游戏来活跃气氛。游戏规则是:大家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斗”。这正是中国诗酒文化的一种体现,在兰亭集会之前的金谷诗会中,也有类似要求,如“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应该说中国文人的酒,更多的是一种才情,思想,交流的中介,喝酒不是目的,如何凭才智,在酒席中少喝不喝才更显高人一等,这也正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在觥筹交错之中,划拳行令等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虽然喝酒者个性有文野之分,才情有高下之分,但是都愿赌服输,都认同这一规矩,基本上没有人对此罚酒规则耍赖。
4、生死观文化
生死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生死的看法是决定其人生態度、人生目标的基石。如何看待这转瞬即逝的“一生”和转眼即至的“死亡”呢?几千年来,古人一直都在思考人的生死的问题,但各人观点不一,莫衷一是。
《兰亭集序》中对人生的思考很深入,里面所涉及的生死的问题,王羲之的观点也很明确,他极其注重生的价值,坚决反对像庄子那样讲“一死生”、“齐彭殇”,他认为将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看做一样,那人活在世上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王羲之否定了庄子虚无的哲学观和消极的人生观,把种种生活情态尽情展现,逐一进行思考,得出了人生并非虚无,而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我们应当认真对待生命的赏赐,好好珍惜人生,努力去彰显人生的价值,度过我们美好的一生。应该说《兰亭集序》写的是兰亭,想的却是生命,所以才有抓住美好时机约上好友一起赏兰亭之景,饮酒赋诗作文,这些都是切切实实地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表现。王羲之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使生活在喧嚣和焦虑中的那些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读者在共鸣中获得了一种对生更深的理解。
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传授语文知识。”确实教师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持续地从“字词、文学、文化”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学习,带着学生一层一层批文见情,由浅入深地品读文本、品味文学、积累文化,假以时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高,最后才能在文言文学习上做到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喻革良.王羲之与兰亭集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宗白华.论<世语>与晋人之美.[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3]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萧统.<兰亭集序>文学层面欣赏层面介绍.[J].湘2008年第8期.
辜娟,广东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