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人墓碑记》的几点教学体悟
2018-12-24蹇旭铭
高一下学期教学苏教版必修三必修四,其中必修三18篇课文中有8篇文言文,近一半的比例,可见教材编写者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其中《五人墓碑记》是必修三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但多次执教此文,倍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一般学生在学了《指南录后序》后,会对文言文产生严重的厌倦感。为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教学体悟:
一、打破教材编排顺序,重整教学篇目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高一下学期教学苏教版必修三是从《指南录后序》开始,《五人墓碑记》是其后教学的第二篇。如此,学生很是厌倦,直言:“又学文言文”“很无趣!”于是从本学期开始,笔者尝试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安排教学篇目。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从最简单的篇目《秋水》开始教,因为《秋水》的文言知识比较浅显,文言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学生没有什么压力。接着教学了一篇现代文,文白相间,让学生换换脑子,然后才进行《五人墓碑记》的教学。结果有了前面一些铺垫和准备,学生无论从学习的心理上还是学习的内容方面都比以前容易接受和理解,学习起来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二、从文章写作背景入手,寻找原文对应语句。
写作背景的交代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五人墓碑记》而言更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为《五人墓碑记》原文语句有许多可以和背景内容相照应之处。在课上,可以用幻灯片把写作背景投影出来,然后让学生寻找原文中的对应语句,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人墓碑记》的写作背景为:
明代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即位,昏庸,不理朝政,奸臣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大权;后又兼特务机关东厂,实行专权,竭力镇压反对派官员,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指斥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
东林党人多次上书熹宗,反对魏忠贤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允许知识分子议论朝政。东林党人的这些主张符合人们的愿望。但是由于熹宗的庇护,魏忠贤势力炎焰张天,东林党人一再受到迫害镇压,许多正直的东林党官员被革职、贬调,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江南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
天启四年(1624),苏州丝绸行业工人因不堪阉党的剥削压迫起而罢工。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死党、巡抚毛一鹭以煽动罢工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群众的愤慨。周顺昌在乡里深得民心,得知阉党逮捕周顺昌,忍无可忍的数万苏州民众聚集街头,与东厂爪牙发生冲突。他们砸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一场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暴动震动了江南。
这场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熹宗死去,阉党倒台,魏忠贤被即位的明思宗贬往安徽凤阳守陵,途中畏罪自杀。此后,东林党及周顺昌冤案得以昭雪。苏州人民倡议公葬颜佩韦等五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建造在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并立了墓碑,张溥为此写了这篇碑记。
写作背景与原文对应之处如下:
1、写作背景第三段的内容正好对应《五人墓碑记》文章第三段内容,其中“魏忠贤死党、巡抚毛一鹭以煽动罢工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群众的愤慨”的背景,对应原文语句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周顺昌在乡里深得民心,得知阉党逮捕周顺昌,忍无可忍的数万苏州民众聚集街头,与东厂爪牙发生冲突。他们砸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一场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暴动震动了江南”的背景,原文对应语句为“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两相对应后,这一段也就可以据此概括为:记叙苏州老百姓的反抗阉党的斗争(英勇抗暴的斗争)。
2、写作背景中的第四段“这场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慷慨就义”的内容,和文章中第三段末尾的“继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的内容及第四段的“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等内容相吻合。所以据此也可以把第四段概括为:五人慷慨就义。
3、写作背景中的第五段“魏忠贤被即位的明思宗贬往安徽凤阳守陵,途中畏罪自杀”与原文的对应语句為文章第五段中的“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的语句;“苏州人民倡议公葬颜佩韦等五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建造在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并立了墓碑”与原文的对应语句是文章第1段中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另外,在寻找对应语句的过程中,顺道可以串讲字词等文言现象及翻译,为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三、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及细节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1、对文题提问抓关键词、关键句。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提问,结果学生有回答“哪五人?”“五人是谁?是什么身份的人?”“从墓碑透露出五人死了,那么五人是为什么而死的?”而“五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正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一段“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其中的关键词是“义”。纵观全篇,引导学生寻找出现“义”的语句,有第三段的“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第五段的“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第六段的“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无一不突出了一个“义”字,“义”就是五人精神的核心,也是全篇的纲领。下文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2、品味细节去理解五人死后的殊荣,进而理解五人为“义”而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文体而言是一篇碑记,而碑记和碑文都是为了纪念死者而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其中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而所立碑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给大官立的一般称之为墓碑,给一般小官立的称之为墓碣,给百姓立的称之为墓表。
五人无疑是百姓的身份,引用文章第五段的原句是“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的极其普通的老百姓。按照规制,去世立碑只能称之为墓表。可是作者却用了给大官立碑的称呼“墓碑”,可见五人死后的殊荣和重大意义,他们的死堪比大官之死。与“大阉作乱”时“易其志”的“缙绅”的“辱人贱行”相比,“素不闻诗书之训”的他们为“义”而死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教无定法,且对于文本可以从教学顺序、写作背景、关键词句、文体等细节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文本内涵,深入理解文本主旨,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理解力。
参考文献:
[1]《语文必修三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7版。
蹇旭铭,教育硕士,江苏宜兴市徐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