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中学德育现状分析

2018-12-24桂璐铭

赢未来 2018年26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学德育

摘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的核心是“育德树人”,但在我国中学德育现状下,仍存在“重智轻德”和德育实效性低下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育目标错位、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各方面教育影响的矛盾等。本文从分析当前德育现状入手,反思当前德育工作,提出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教师“精神长相”、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学德育 现状

一、当前中学德育现状

1.“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德育工作难落实

在当前中学德育现状下,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过于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升学”。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响亮,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性保证的德育始终没有被正确合理地对待,学校德育仅限于思想政治课堂,思想政治课被称为“副课”,德育工作也被简单化和机械化。德育本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思想方法并指导自己行为的教育,是学生知、情、意、行四方面统一、促进学生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复杂过程,而在我国中学德育中普遍存在依靠成绩定品行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也被简单设定为通过考试。在“重智轻德”的中学氛围中,真正的德育难以落实。

2.学校德育与社会现状之间的矛盾造成中学生“知行不一”

时代的变迁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涌现,学校德育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三者之间也有着矛盾。学校德育表现为一种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伦理道德教育,显得较为高尚和理想化,而这种正面教育与现实社会中多样化的人性存在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德育宣扬的人性光辉的抽象化和现实生活中追名逐利现象的可视化之间存在矛盾。中学德育中教育学生乐于奉献、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做出更利己的行为,即使这样做会有损他人利益。另一方面,学校德育的隐效性与家长期望的现实功利性之间存在矛盾。中学德育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全人类的幸福前景而奋斗,但个人力量的渺小和父母的功利性期望往往使学生苦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趋向[1],学生能交出一份理想的思想政治课考试答卷,却无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知行不一”称不上是真正的德育。

二、当前中学德育现状原因分析

1.德育目标错位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1999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德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但是,许多学校将德育的功能和意义简单归结为“为教学保驾护航”,不愿意深入了解学生心理从而引导其品德发展,而是制定一系列校纪校规和奖惩办法,约束学生使其易于管理,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条件。这种德育偏离了德育的育人本位,把德育當成保证教学效果的工具。这种错位导致德育渐渐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被教育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在作文里书写豪情壮志,而学生在课外的言行却很少受到重视。赫尔巴特把教育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可能的目的和最高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关于将来谋生求职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则是道德。根据这一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这一原则,即教学要体现教育性,通过教学实现德育,这一原则至今仍被当成教学原则中重要的一条。德育不是为教学保驾护航的工具。

2.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

早在十八世纪,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被许多教育家提出来,颠覆了传统教育观下只重视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诉求的教育模式。在中学德育中,学生同样应是德育的主体,德育教学和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中学德育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德育形式僵化。德育的过程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过程,要求德育形式的灵活性。在目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德育流于形式,过于依赖课本文字性知识的记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然而,“德育是行为中的问题,而不是知识问题,不能通过教授来解决”[2],道德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道德认知的升华,还要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通过行为而非考试来检验。第二,德育方法单一。德育方法偏向于语言说理、灌输和操行评定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学生被动,甚至引起学生反感。无论是思想品德课上的朗读背诵,还是操行评定上的甲乙丙丁,都削弱了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参与感,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得不到有效激发。

3.各方面教育影响不一致

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意识觉醒,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理上急剧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封闭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种思想观念突破时空限制得以传播,信息时代的中学生日渐暴露在在信息洪流中。学校和教师代表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难以避免地与社会多元的价值文化产生碰撞,此外,学校宣扬的集体主义价价值观与家庭的个人功利主义也存在固有的矛盾。学校教育我们舍己为人、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社会上却不乏靠出卖集体利益、剥削他人而获得世俗成功的例子,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大多是个人的奋斗和小家庭的圆满,攀比之风盛行,身处其中的中学生产生思想混乱,难以形成美好的品德。

三、教育工作的反思

1.推进德育内容、形式、方法的灵活化与多样化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要求德育内容的丰富、德育形式的灵活和德育方法的多样。第一,德育内容的丰富性。由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学校的,学生本身存在对这个世界的一定理解,学校德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同时理性对待非主流的思想观念,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乱棍打死”,而是客观呈现,理性批判。第二,德育形式的灵活性。德育除了在思想政治课堂,还应该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使各科教学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此外,开发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如观影、参观,使德育走出课堂,让德育贯穿学校活动的始终。第三,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如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不同德育方法的运用。适当减少传统德育说理、品德评价等以教师为主的德育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主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德育方法,如实际训练、形象感染等,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完善道德行为。

2.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学校隐性功能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强调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从学校这个“小社会”来说,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除了教学,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隐形功能的开发因此显得举足轻重。“班级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是在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行为方式”[3],同样,校园也应该有其精神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良行为、学习优良品质。制定合理合法合理的校园公约、设立每日提醒语、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等,都值得学校在积极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给予关注和行动。

3.塑造教师“精神长相”,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北京四中校长鈕小桦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教师要有精神长相,才会对学生有精神引领”,什么是“精神长相”?鈕校长进一步指出:“比如对教育的热爱、有激情、能包容、善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文化等”,也就是教师的精神面貌。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学校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的精神面貌显得如此重要。在杨小薇、金学成、武云斐所做的“中小学道德价值取向的新变化”调查问卷中,“谁影响了自己的排序“中,只有不到一成选擇了老师。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师亟待塑造良好的“精神长相”。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重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德育才真正有效,否则就是压迫和虚伪。

参考文献:

[1]黄彬彬.中学生活化德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8):65-67.

[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吴月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以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校为例[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桂璐铭(1996—),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学德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中学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