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
2018-12-24庄琳
教学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核心,导学案以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为学习主体,依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用问题去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学案的有效使用,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目标设计明确合理
“学生应学什么,学生的学要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学习目标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因此学习目标必须要明确合理。目标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是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针对性的总纲。此外,学习目标的表述语言要简明浅显,一目了然。比如可以使用“记住,了解,感知,理解,体会”等具有明确指向的学习要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学习目标的其中一点设计为“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二、自主先学有效得法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学案的使用有效地发挥这一功能。自主先学关键在于课前预习,对于新课知识的学习,课前预习能起到“探路”作用。教师在确定恰当的课前预习基础上,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吸收新知识。例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的编写,在自主先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是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闻一多。二是先初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脉络,并学会圈点批注。朗读是基础,多读课文才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相关信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订的方案才切实可行。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所谓的合作助学,就是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导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不同能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收获、问题和疑惑,独立思考后不能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合作讨论。此外,教师还需要针对本节课,提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疑难性的问题,让小组间思考交流。我们班分成九个小组,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组内交流讨论遇到的疑难问题,分别展示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对其结果进行点评。然后根据每个小组回答的正确率分别加分,对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及时肯定。这不仅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促进全体学生主动探索、讨论、质疑,深化,对所预习知识进行深层理解、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新知的重组与建构。
四、质疑问学答疑解惑
质疑的过程,是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环节学生可以针对本节课不明白的知识点提出疑问,教师指导学生相互答疑解惑,给予适当纠正和点拨。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生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收获新的感受。在《老王》一课教学中,我在质疑问学这一环节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如何理解“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同学们经过激烈讨论,小组间相互补充,加上我适时的引导,最终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把握了主题,思维上实现了深层次的飞跃。
五、检测促学反馈巩固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检测促学的设计和使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查漏补缺,教师还能及时地进行补充教学。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思考和讨论,需要适当的练习落实到实处,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检测。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把握本课的重难点,题目具有典型性,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个别不确定的问题小组共同讨论,然后由教师抽签提问,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学习,直到全部达标。
六、拓展导学深化提升
拓展导学的设计,注重课外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量,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结合相关练习达到读与写的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深化提升。《邓稼先》一课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位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學家。为此,在拓展导学这一环节我选取了一个同样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霍金,增长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升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导学案的有效使用,改变了初中语文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对初中语文课堂充满好奇和乐趣,继而创造性地参与其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跨越。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的使用利于集体备课,能够使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融合,针对性教学让学生完成读思写一体化,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已成为构建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庄琳,江苏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