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疗效观察
2018-12-24张来朱依李芳
张来 朱依 李芳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主要侵犯1~7岁患儿,临床以骤起高热,咽痛,拒食为表现,起病2d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24h内水疱破溃为浅溃疡,直径一般<5mm,1~5d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d内消失[1-2]。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作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银翘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90例,所选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1)年龄1~5周岁。(2)临床表现为骤起发热(发热时间<12h),体温最高39℃~40.5℃,或有流涎、拒食、咽痛等咽部不适表现,未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3)体格检查咽充血,咽弓、软愕、悬雍垂黏膜可见数个直径1~2mm灰白疱疹,周围绕以红晕。(4)病变部位仅在咽峡部,无双手双足及肛周疱疹。(5)实验室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降低或正常。(6)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指纹浮紫,脉浮数。(7)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平均年龄2.8岁。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2.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给予口服利巴韦林颗粒10mg/(kg·d),分三次口服,体温>39℃,给予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口服,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易消化易吞咽的饮食,饮食温度较平时略低,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注意休息。观察组在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外加用银翘散加减水煎剂保留灌肠,2ml/(kg·次),2次/d,连续5d。银翘散加减水煎方:连翘12g、金银花12g、苦桔梗 6g、薄荷6g、鲜芦根12g、生甘草3g、荆芥9g、牛蒡子9g、板蓝根9g、黄芩6g、茯苓9g,水煎30min,煎成50ml汤剂真空包装,备用。灌肠方法:用药前温开水泡3~5min,使原液达35℃~40℃,患儿取卧位或俯卧位,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药液后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插入患儿肛门5~10cm,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防止药液反流,在拔出导尿管时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患儿肛门,让患儿保持体位休息5min左右。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咽部症状和体征(流涎、拒食、咽痛、疱疹溃疡)好转时间,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24~48h体温正常,咽部症状和体征(流涎、拒食、咽痛、疱疹溃疡)好转,无并发症。有效:48~96h体温正常,咽部症状和体征(流涎、拒食、咽痛、疱疹溃疡)好转,无并发症。无效:治疗≥96h体温仍不能稳定,咽部症状改善不明显,疱疹不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和咽部症状和体征好转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和咽部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h,(±s)]
表1 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和咽部症状体征好转时间比较[h,(±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平均退热时间 咽部症状体征好转时间观察组 45 43.68±8.64* 91.44±24.96*对照组 45 66.72±13.44 117.36±36.48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在中医中属“口疮”范畴,病因常有外感、食伤、正虚这三类因素引起,病理因素为火热,口疮的发生与火热上炎有关。疱疹性咽峡炎出现的疱疹、溃疡,病因多为此类患儿脾胃素有积热,复感风热邪毒,邪入口鼻,引动脾胃内火,脉络受损,上熏口舌黏膜发为口疮[3]。依临床特特点,中医辨证分为4型,分别为风热乘脾、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浮。本资料选取风热乘脾证,风热乘脾证表现为口疮初起,见疱疹、溃疡、流涎、拒食、高热、咽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指纹浮紫,脉浮数。起病急骤,全身及局部病变均显示风热束表之象。方用银翘散加减,辛凉透表,清热祛湿,解毒利咽[4]。方中金银花和连翘共为君药,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辟秽祛浊;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黄芩、牛蒡子、桔梗、板蓝根解毒利咽;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茯苓祛湿健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合而用之,共奏疏风散热,清热祛湿,解毒利咽之效。
中药灌肠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给药途径,含清热解毒成分的中药退热作用较好,但小儿口服中药难度较大,通过直肠给药既发挥了中药的良好作用,又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困难[5]。且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疏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研究[6]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药物经直肠吸收后,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经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经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灌肠疗法有利于药物的发挥,也能减少副作用。
本资料显示,银翘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能明显缩短热程,改善咽部症状和体征,在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也避免小儿口服中药比较困难,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