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018-12-24谭宝军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数码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基础课基础教学质量

谭宝军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1 公共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曾出现过许多波折与反复。特别是在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孰重孰轻、它们在课时的比例关系上更是争论与调整不断。在西方的十九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课程不断的专门化和专业化。这种课程的设置方式,虽然使专业教育顺应了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需要,但也造成了人类整体知识与思想的割裂化,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和人性发展的片面化。到了二十世纪,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强烈呼吁重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因此在西方,大学走过了一段纯专业化的道路后,又逐步转向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并举的道路。

在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效仿苏联的“专业化教育”模式。这种突出专业教学的教育模式,在短时期内也的确为中国快速地培养出了许多急需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广泛地缺乏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化基础。于是,一场轰轰轰烈的“素质教育”运动,不仅在中国的中小学里,也在高校校园内广泛地开展起来。

然而,这场本应扎扎实实开展的运动,却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又逐步有所抬头,而且越演越烈,大有重走西方高等教育失败老路的趋势。探究其原因,我认为与近年来我们大力强调的高校以“就业为首”不无关系。高等教育如果过分强调就业,往往就会忽视育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下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者庞海芍在她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教师认为“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1)创新能力;2)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3)实践动手能力。在同一调查中,对当前大学生“最缺欠的做人品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的回答是“社会责任感”。

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从长远观点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目标不应当是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而应当是把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放在首要位置上。而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功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进而造就具有“文明守礼、踏实上进、心智健康、有一定知识理论水平”的高素质公民。一个大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具体的职业和工作,他都首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素质,不是仅靠专业教育就能够得到的。

在现代的高等教育中,任何忽视或轻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观念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这对大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国家长治久安、建造理想的和谐社会是及其不利的。在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由于此种原因造成的教育失败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7 28”跨省抢劫杀人案等,都是由于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教育而酿成的悲剧。

因此,加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加强学生普遍的文化修养,形成学生共同的知识文化背景,纠正片面强调专业性的功利化高等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

事实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特色发展成功的高校,往往都是注重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典范。

例如,包括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三位美国总统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哥大本科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必须全力投入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两年才正式进入专业学习。这就意味着,公共基础课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占该校总学时和总学分的二分之一左右。

哈佛大学也同样是极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的典范。该校规定,每一个哈佛本科生部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该修完如:文学艺术、历史、外语、数学、外国文化、社会学、道德学等8至10门的公共基础课程后,才能继续学习其它课程。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极力倡导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蔡老先生曾经说过:基础课,乃成人之基础。据统计,北大本科基础课程,有超过90%是由教授讲授的。北大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目前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困境及相关建议

由于多方面原因所致,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他们认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达到了教育目的,公共基础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错误的观念,不是从培养高素质公民这样一个长远的目标出发,而是极端的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在安排公共基础课的计划时,他们有一句十分有代表性的话,那就是“够用为度”。这里所谓的“够用”,实际上只是“眼前够用”。

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做教学计划时,把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及、课时一砍再砍。许多高职院校甚至认为数学、语文、外语等课程统统无用。目前在情况好一点的高职院校里,语、数、外课时计划基本上都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在那些情况比较严重的院校里甚至一砍了之。

毋庸置疑,这些错误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必定会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及时纠正以上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是摆在高教工作者眼前的亟待解决的任务。对此,我建议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予以纠正:

首先,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高瞻远瞩,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公民、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大目标出发,明确公共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转变高校轻视公共基础课程的错误观念。要让高校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所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整个大学的教学质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这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培养高素质公民”成为高校的办学理念。

其次,应当建立科学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制度保证体系,即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应制度化,以此来抑制一些高校过于功利化的思潮和做法。当然,这种制度也可以有一些各校自身特色,并非要一刀切。在这个保证体系之中,公共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上尽量多地涵盖人类知识文化的各个领域,以防止大学生的文化缺失;在课时安排上公共基础课应当有较大的比例,以保证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其三,要让更多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站到公共基础课的讲台上去,既让更多的名师去上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绝大多数都是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到二年内的主要课程,这段的学习经历对往往会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一段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的成才产生极大地影响。学校应当想方设法吸引最优秀的教师教授公共基础课。

其四,公共基础课教育要突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特别是要突出对人类历史、文化、道德的理解力和掌握力,要重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结束语

从诸多的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忽视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观念与作法,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不会很高,从人才发展观来看,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广博,从而对工作变化的适应性不够,也缺乏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应当说肯定不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初衷与目标。这就说明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作法有所偏差。

猜你喜欢

基础课基础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探究基础课与专业课互动教学改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