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方法技巧点播
2018-12-23杨巍林
杨巍林
【内容摘要】高中的生活是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是学生从小孩到大人的转折点,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新的生活学生会感动无比的彷徨,不知所措,感到压力大,孤独,尤其是考试过后,其实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全部,关键是要让孩子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要立宏图大志,学会吃苦、坚持到底,顺利适应新生活,开启新征程。
【关键词】高中 立志 坚持 学会学习
回想九月,青春的学子,带着青春的期盼,迈进自己梦寐以求的神圣求学殿堂。新的起点、新的努力,他们一起踏上了开创辉煌的新征程。
高中的生活是人生一个全新的开始,是学生从小孩到大人的转折点,是他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学习的日子是辛苦的、乏味的,好多孩子刚开始感动无比的彷徨,不知所措,感到压力大,孤独,尤其是考试过后,其实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全部,关键是要让孩子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此,我想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让孩子们,助力孩子顺利适应新生活,开启新征程。
第一,要立宏图大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相信自己,努力拼搏,我们都可以成就辉煌!我校一名老师的儿子被北京大学录取,她一直说,我们人可以在小地方,但是心不能小,胸怀不能小,格局更不能小,你想到不敢去想,又怎么会成功。给自己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坚定这个信念,你就会为此不惜一切辛苦去努力,去奋斗,成功必将属于你。
第二,要吃苦。首先我想说,吃苦不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是为自己而吃苦,现在苦心励志,将来才会苦尽甘来。其次你要学会吃苦,不是一味苦读就能收获成功,要有目的,有效率的吃苦;数学英语偏弱,就在它们身上多吃苦,物理化学落后就对它们下苦功;在课堂上、自习课上多吃苦。孩子们,请记住:不要觉得苦,习惯就好了。想干好一件事,就没有容易的,吃苦了不一定成功,但想成功就必须吃苦,努力,奋斗。
第三,要坚持。学习的过程是长久的,知识的积累是日复一日的,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一时的领先还远不是胜利,一步一步的坚持不懈才会决胜终点。所以,成绩在前面的同学不要松懈,因为你的身后还有一群天才在追赶;落后的同学更要加油,逆转得胜才更充满激情。态度决定一切。一定要从暂时的喜悦或沮丧中走出来,胜不傲,败不馁,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次考试早做准备,因为,成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
第五,要学会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初高中无论是学习科目和学习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一个过渡转型期,转型不顺利会带来学习上的困难。不要总是说初中多好,高中时多差,你小学啥都考100分,小学、初中、高中。人生会有这样无数次的改变,你要学会改变,学着去适应。新的开始,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坚持复习巩固;要能够迁移创造,要提高效率,要向45分钟要质量,同时要挤出课外时间去学习。要合理利用时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要求中学生要养成八个好习惯,此处提出与大家共勉:
1.定计划的习惯;
2.预习的习惯;
3.适应老师的习惯;
4.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5.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7.筛选资料,总结学习经验的习惯;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海尔总裁张瑞敏也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喜欢你的老师,喜欢年级的每一个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因为老师要陪学生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他们要一起经历欢乐和泪水,孩子伤心了老师会难过,成功了会开心,他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要一起共存亡。万众一心是福,人心涣散是祸。这句话特别适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生一定理解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的严厉是为了不让孩子再粗心,一定要相信老师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老师会带你他走进理想的大学,也要相信自己的老师有能力带他走进清华北大。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们不怕学生听不懂,就怕学生不问;不怕基础差,就怕学生懒,不行动,不勤奋;更怕丧失信心、失去斗志,自暴自弃。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师生同心,其利断金,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我们的孩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给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回馈你多少苦涩;你为生活付出几份耕耘,生活就会回馈你几分收获,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一种参与竞争的精神,一种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作为一名高中生一定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去学习,就一定能迎来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今天我们因自己的学校而骄傲,三年后学校一定因我们而自豪。
【参考文献】
[1] 关博宁. 如何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J]. 学子(理论版),2013 (7).
[2] 朱闽平.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J]. 福建教学与研究,2001 (1):9-10.
[3] 王艷. 浅探如何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J]. 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