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12-23刘鑫源
刘鑫源
摘要: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的质量,对于校园的总体布局、物流、人流效率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内校园关于交通的探讨较少,现实性和前瞻性较弱。随着城市机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校园交通问题也日益突显。在江苏大学本部校园内进行交通流量 OD、行人交通、交通安全等调查,采取实地考察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观察等手段,提出了在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大方面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江苏大学本部校区;高峰期;交通优化策略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其日常频繁的出行活动,特别是上下课高峰期时校园狭窄、复杂的道路就会变得尤为拥挤。学生出行意识较为相似,必定会在某些特定路段造成瓶颈,阻碍交通,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江苏大学本部校区,学生最主要的出行活动集中在食堂、宿舍、教学区、图书馆、体育场、操场这几个地方。上下课高峰期时,学生从宿舍出发,经过食堂、西山操场、三岔口到教学区,且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并行,混乱的交通模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对学生出行调查结果统计得出,上下课高峰期存在于下面六个时间段: 7:45—7:55、9:45—9:55、11:45—12:00、13:15—13:25、 15:15—15:25、17:15—18:25,基本上是大课上下课时间;高峰地点主要在西山操场与创业孵化基地间的路段上、 C区宿舍右侧路段、三岔口、学苑路与三山楼路口交汇路段。学生出行方式有四种,经统计有 71%的学生步行上下课, 12%的学生选择乘坐校园公交车, 9%的学生选择骑自行车, 7%的学生选择骑电动车。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安全意识的薄弱化给整个校园交通带来了压力,使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降低。根据大量的校园交通调查问卷数据,以及长期的实地考察、访谈观察,提出以下优化方案:
1.步行交通优化
根据目前江苏大学本部校区的步行交通状况、校园尺度以及功能分区特点和出入口的分布,首先明确步行优先的地位,通过机动车限速、在高峰期限行,非机动车限速、限道,交叉口步行优先等措施来减少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对步行者的干扰,致力于提升步行系统的连贯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首先确保校园道路的连续性和可达性,增大校园内部道路的路网覆盖率,以路多、路宽的优势打下良好步行系统的基础。在校园与周边道路的交接处设置缓冲空间及清晰的标志提醒行人注意来往车辆、动车慢速行驶和主动让行,同时保障车辆在出入口能畅通行驶,避免造成出入口堵车的情况。将步行道路与校园景观相结合,打造更优美、更舒适的校园环境。各导航软件不能显示近距离目标地的位置,应建立完善的标志系统,在各个交叉口设立指路标志,如地图、指示牌等。
2.非机动车交通优化
针对江苏大学本部校区非机动车的交通特点,主要研究对象为个人自行车、共享自行车和电动车。组织好三者运行方式和相互关系,对促进校园交通的畅通性、安全性有重大意义。
(1)“Bike boxes”可以确保骑行者拥有比较好的视野,可以明确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通行优先权,减少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可在学苑路与三山楼交汇处及三岔口处设置 bike boxes,可减缓学生上下课高峰期与自行车的冲突。尤其是在三岔口的斜下坡導致自行车速度较快,研究生楼也阻碍了骑行者的视线,极易造成事故。(2)江苏大学本部校区的道路在自行车专用车道修建上相对匮乏,使得自行车及其他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可在现有的道路基础上 ,设计合理的非机动车道,明确自行车、电动车不同的路权,减少相互干扰。(3)校园内往往会有大量自行车被闲置,长时间无人认领,占用停车场地甚至大面积占用行人道路;特别是在毕业期间,由于车辆不方便携带的属性,大部分毕业生的自行车随处停放,无人管理。可以考虑建立自行车回收站点,统一对废自行车进行回收,对可再利用的自行车进行修正、完善,再出售给需要的学生。同时,也可以考虑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4)随着美团、饿了么等外卖软件的盛行,校园内送外卖的电动车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就餐高峰期。根据路口电动车数据统计,外卖电动车占高峰时段电动车出行的 69%,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车混行的矛盾。且由于外卖接单的薪资模式,外卖骑手们通常在高速下查看手机、接打电话,无疑是高峰时段的巨大安全隐患。建议限制外卖骑手在一定路段的骑行,并教育学生多与之配合,减少催单的行为。
3.机动车交通优化
根据粗略统计,江苏大学本部校区包含数百辆机动车。机动车的体积占路幅比重大,速度较快,极易造成高峰期的拥堵。
学生作为生活学习在校园内的主要群体,应优先考虑学生出行方式的便利性。可基于“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平峰放行,高峰限行”的原则,在上下课高峰期对某些区间对机动车进行限制。对于江苏大学本部校区的具体措施是:引导下课直接离校的车辆从迎松路、玉带路离开。毓秀路和学苑路机动车限行,在学苑路与泓江路、毓秀路与泓江路、学苑路和玉带路、毓秀路与玉带路的交叉口同时设置路障,限制毓秀路与学苑路南北机动交通和东西向穿越校园的机动交通,确保其他外环路径的车流量。对于从中门进入校园的车辆,在体育馆前广场进行分流,引导车辆待行或者从玉带路绕行。
总结
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的质量,对于校园的总体布局、物流、人流效率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校园出行方式、出行时间、路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统计等调查,在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交通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安全是一切出行的基础和保证,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提出的优化方案能对减缓校园交通压力有一定的帮助,提高校园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万锐俊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交通优化策略研究
[2]赵祎乾,基于触点挖掘的高校自行车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3]王立,当代小学校园机动车交通流线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4]杨令,徐尔冬,周备,大学校园功能布局及路网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