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乡村建设学派的背景及贡献

2018-12-23富珲文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建设梁漱溟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农村的发展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而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一批学者认识到农村问题的重要性,主动走向农村,開展农村问题研究,并且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广泛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些学者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虽然早期乡村建设学派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且在之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早期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和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

乡村建设学派是中国学者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尝试,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种独立的探索是中国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理论遗产和精神财富。学术的进步需要点滴的积累,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对于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批判地继承早期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遗产,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选择乡村建设学派作为研究对象的初衷。

一、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乡村建设学派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这一历史责任的自觉承担者。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现状,走上富强的现代化之路一直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命。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知识分子得风气之先,率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试图自上而下推行宪政的维新变法,到批判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到明确喊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了五花八门的理论、主义,开出了各式各样的药方,对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且在现实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实践,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能够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没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外有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有军阀割据混战,广大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苦难深重,民不聊生。国共合作进行的大革命也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更是每况愈下,一片凋零的景象。鲁迅在小说《故乡》里所描绘的,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困惑。尽管遭遇了种种挫折和失败,但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反思各种社会运动的局限性,认识到以往的运动都是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几个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被忽视了,而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人口数量还很少,城市的影响力还不够,农民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民才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力量。但在各种各样的救国运动中,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民都是被排除在外的。对农村和农民的忽视,导致以往各种运动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难以撼动社会结构,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出于这一认识,一批知识分子便开始走向农村,开展乡村建设。逐渐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同这一主张,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开始汇聚成一股流,这就形成了中国早期的乡村建设学派。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从总体上看是失败的,这也说明了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改良主义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具体而言,乡村建设学派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

二、乡村建设学派的主要贡献

我认为,乡村建设学派的工作值得肯定之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乡村建设学派的工作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材,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等等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成立到1936年共举办了两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员,在推广平民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果。乡村建设学派的这些工作甚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不少国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乡村建设与社区重建中,注意借鉴中国乡村建设学派的一些具体做法。乡建学派的著名代表晏阳初50年代以后应邀赴菲律宾、非洲及拉美国家介绍中国的乡村建设工作经验,并从事具体的指导工作。

2.乡村建设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追随者,大多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不少高级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他们有比较高的学历、社会地位,原本可以在大城市中获得更好的、更体面的工作,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却甘愿到农村去让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为此付诸一生。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这种理想,这种气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直到现在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3.乡村建设学派不仅在普及平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中有三个主要学派,即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这三个学派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27年以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走向了破裂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问题。在地主资产阶级“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喊叫声中,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梁漱溟等人所提出的由农业引发工业,以农村振兴都市的观点及其通过乡村建设重建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吴景超在其所著《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一书中,不同意梁漱溟的观点,提出“发展都市救济乡村”这一针锋相对的看法。社会学界另一知名学者陈序经在其所著《中国文化的出路》(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一书中,批判了梁漱溟提出的在构建中国新的社会组织时要以中国儒家固有的文化精神为基础去接受西洋文化的思想。陈序经以近代西洋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优越且接受西洋文化是当时的世界性的趋势出发,提出了中国要全盘西化的主张。纵观吴景超、陈序经等人有关中国出路的看法,虽然与乡村建设学派不同,但从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与实际的乡村实验工作所引发出来的。总之,乡村建设学派在推动中国早期的社会学研究事业上的贡献功不可没。

三、结语

乡村建设学派的社会改良实验的最终失败,亦从反面给从唯物史观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有益的启示。拯救中国社会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必须走革命的道路。虽然他们的努力因为一场及其深重的民族灾难而毁于一旦,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让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这其中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尽管如此,乡村建设学派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何建华,于建嵘.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

[2]王武岭.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第3期.

[3]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吴洪成.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月.

[5]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富珲文(199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四川省社科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晏阳初乡村建设梁漱溟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晏阳初拒绝加入英国国籍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