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与应用策略
2018-12-23熊明伟身份证号码430721198010020010
文/熊明伟,身份证号码430721198010020010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洪水导致的不同灾害,主要是河流洪水泛滥,内涝淹没平原等。而山区则表现为山洪暴发,山洪引发泥石流,导致房屋被破坏,村庄以及压田被毁。水灾发生频率频繁,对人类危害较大。洪涝灾害长期制约着社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阻碍作用。对此,需要正确的计算防洪工程的效益,能够全面评估防洪工程建设的利害得失。
1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主要是指,当发生同等洪水现象时,防洪地区在没有该防洪工程时所造成的洪灾损失,减去修建这一防洪工程后仍然可能产生的洪灾损失差值。防洪工程的每年变化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同时也具备较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年份,防洪减灾经济效益相对较小,多数是没有效益的,但当遇到较大洪灾的时候,尤其是达到设计洪水时,这是防洪减灾工程则能够发挥巨大效益[1]。
2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分析
2.1 洪灾淹没面积计算
洪灾主要是因为上游洪水流经下游的平原区,此时的洪水超过了河道下泄能力,从而导致水灾发生。明确工程现状防洪标准和引发洪灾的上游来水标准后,结合下列步骤进行计算:
对缺口位置进行确定,结合河道的不同频率洪水,从上至下按照河道地理位置和地理形状、防洪能力,对是否决口或者决口先后顺序进行。对决口的起止流量进行计算,内容有决口时的起始流量和消退时的流量。若河道的来水量超过了行洪能力,这种情况下对效益进行计算:超标准洪水流量-河道下游安全下泄量=决口起始流量。而止点流量则为河道的平槽泄量。此外,对超标部分的量进行计算,其主要是指导致洪灾的水量,这一水量可以从洪水的过程线上,采用近似的方式进行切割,其中起点为行洪能力,而止点则是河道的平槽泄量。对洪灾所淹没的面积和淹没的深度等进行计算,此后以工程地形图以及决口位置的地形、高程为依据,对洪灾研磨面积和淹没的深度进行明确。
2.2 洪灾淹没面积的计算
洪灾主要是指当地暴雨而带来的径流排水不畅,或者下游河道洪水顶托,从而导致水不能及时的排出,进而形成水灾。可以分成平原区和山丘区两部分,河流的坡度或者地面坡度在0.001时,则按照平原区进行计算,大于0.001,按照山丘进行计算。首先对工程除涝设计标准进行确定,其中有暴雨发生的频率、排涝的花费的时间,作物允许淹没水深等指标,通常情况下,以“5-10”年一遇为准[2]。对形成涝灾降雨的径流关系进行计算,计算不同时段的洪峰流量。对该流域洪峰流量进行计算。
2.3 防洪减灾效益计算与分析
第一方面,对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进行计算,需要结合水利工程项目可以避免的灾害损失以及增加的土地开发理应价值进行计算,将多年平均效益以及特大洪水年效益为依据,表示使用系列法,对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系列需要具备较大的代表性,例如缺少大洪水年,需进行适当的处理。第二方面,对多年平均除涝效益进行计算,需要结合项目可以减免的涝灾损失进行计算,同时结合多年平均效益以及特大涝灾、洪灾年限效益进行表示。借助频率法对多年平均治涝效益进行计算过程中,可以结合涝灾的实际特点以及相应资料,通过洪灾频率法内涝积水量法进行计算,也可以使用雨量涝灾法进行计算。第三方面,针对多年平均防洪效益而言,在计算过程中,借助系列算法,要求具备较多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的准确性和确定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需求,还对计算系统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最后是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借助频率算法多多年平均效益进行计算,此后结合工程实际以及历史资料等,能够分析出计算结果。
3 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应用案例
以某小型河道为例,工作人员结合该工程项目防洪减灾多年平均效益的计算成果,并且结合这一工程区内部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防洪减灾救助规模计算表。该表中内容显示,降雨、防洪除涝发生 频率、淹没面积、工程效益和灾情发生后工程救助规模、投资等均进行相应联系,这样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该方式具有下列优势:
第一方面,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前期成果应用在后期工程管理、灾后救助体系当中,对于行业主管部门而言,在工程管理和救助过程中发现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此后将将解决问题的措施尽快的应用在此后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去。
第二方面,在开展灾后救助以及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实际救助面积、救助规模以及救助项目等不同指标项行业主管部门详细反应,也可以向公正咨询机构反馈。这样做,对于进一步修正前期计算成果起到促进作用,并且也为将来工程建设以及工程管理带来科学合理的参考管理模式。
4 结束语
对于防洪减灾工程而言,其效益计算的重点内容是对计算因子、基本数据调查、核实等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计算程序软件,对其效益进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够趋于真实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