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研究

2018-12-23任俊鹏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

任俊鹏,刘 渠

(贵州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0)

1 互联网医疗概述

1.1 互联网医疗的定义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融合,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寻医诊疗、健康保健、专科服务、生物技术、医药电商、医生服务、医疗信息化、医疗健康硬件、医疗综合服务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1]。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1.2 互联网医疗的功能

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成本及实现数字化,因此,互联网医疗的三大基础功能是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医疗供求关系及医疗数据聚合。

优化就医流程上,基于互联网即时通信、在线社交及网上贸易的应用,针对患者、医生、医院这一三角关系上产生的痛点,从咨询、问诊、预约、挂号、分诊、诊疗、购药等实现全流程互联网化,从而解决就医流程长、医疗效率低下、患者满意度差等问题。

改善医疗供求关系上,针对当前国内分级诊疗不完善、医疗资源严重分配失衡、“超级医院”虹吸效应等问题,互联网医疗可以有效利用闲置医疗资源,完善医疗体系的分级和转诊制度。

医疗数据聚合上,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共享化、云端化的特点,互联网医疗可以有效完成医疗大数据积累,从而进一步为互联网医疗迈向健康大数据、智能医疗方向奠定基础[2]。

2 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经历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个漫长探索期,从早期的健康科普到健康咨询、个人健康服务,再到可移动穿戴设备的问世,在慢病管理及康复管理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在医改政策和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推动下,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虽然目前面临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批具有创新性、有代表性、未来可增长性企业成长为行业翘楚,持续焕发新的动能和活力,不断进行转型尝试和创新,为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3 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环境

3.1 政治环境

医疗、医药、医保的“三医”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正在力推的新医改需要互联网参与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及时跟进[3]。2017年5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发放了《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意见的函》,进一步为互联网医院的规范管理及发展指明方向。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对“互联网+医疗”做出明确说明,并对移动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健康服务、医疗数据共享和医疗大数据平台等给出具体指导意见。此外,相关部门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医师多点执业、对药品生产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监管、社会办医、推进分级诊疗、医养结合等,都对互联网医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2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新常态下,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巨大的经济体量仍使之处于世界前列,这无疑为互联网医疗在内的各行各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我国卫生支出已经超过4.6万亿,占GDP的比重为6.2%,增长迅速[4]。而与之相比,发达国家医疗费用支出GDP占比保持在两位数区间,其中美国最高,老龄化社会日本超过了11%。我国未来医疗支出会持续大幅度增加,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同时,中央与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扶持鼓励互联网医疗事业的发展。

3.3 社会环境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老龄化、慢性病以及疾病谱转变,使得人们的就医需求日趋增大;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将逐渐增多。这些因素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3.3.1 人口老龄化

人口结构上,从20世纪末,我国正式迈入老龄社会。截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3亿,占人口的16.7%,居世界首位,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总数将急增到4.18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达29%[5]。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伴有“速度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慢性病化”等新特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引发了医养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整体配置不平衡等问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在深度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之下,我国政府提出“医养融合”新模式,期待通过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扭转我国医养服务不足的现象。

3.3.2 慢性病人口增加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百姓健康第一杀手,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人2.6亿人,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所有死亡人数的85%,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6]。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深刻认识到对于慢性病的医治除了接受专业治疗外,更需要长期进行健康监测与健康管理。而互联网医疗的方便性、内容丰富性满足了患者对了解发病原因、治疗原理、预后注意事项等需求,同时患者可利用移动终端将日常生活中监测到的血压、血糖、体重、心率等健康数据实时传输到平台,医生对此进行监测与分析,积极做到远程监护、慢病随访、康复护理,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医疗服务,不断地创新慢病管理模式。

3.3.3 居民消费心理和习惯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人们习惯去大医院看病,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慢于平均的医院水平,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卫生机构却门庭冷落的“倒金字塔”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医院不想放、基层不愿接、百姓不信任、信息不共享”。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就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医疗资源发挥最佳的效能[7]。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为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撑。

3.4 技术环境

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建设已经实现了3G、4G网络覆盖,并前瞻性地对5G网络进行研发。移动互联网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作为互联网医疗重要的硬件载体,在全民中得到高度普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95.1%,比2015年底增长了5%。快速兴起的移动互联网和高度普及的智能手机为医疗资源流动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除移动互联网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的跨界融合将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和扩大医疗服务覆盖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驱动互联网医疗快速成长。

4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4.1 找准商业模式,明确市场定位

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整体发展处于势头猛但盈利难的局面,互联网医疗行业目前仍然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8],企业同样还在摸索阶段。尽管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庞大、发展前景普遍看好,部分老牌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仍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续亏损造成资金紧张、业务架构的频繁动荡和大幅裁员。多数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2016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成本支出高于营收,收入增长没有达到年初计划预期。很多公司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用户黏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还是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

互联网医疗服务应该针对需求人群的个体差异,融合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衍生出互联网医疗多维度、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和新的发展机会。同时,应当向更加注重患者参与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实现传统医疗服务的转型升级。互联网医疗要实现良性的生态发展,找到准确的市场切入点,提供符合患者需求、贴近医疗本质的服务及产品才是关键要素。

4.2 加大数据开放力度,使数据共享切实落地

从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来看,医疗数据依旧不够开放,数据共享落地困难。数据不共享,信息不流通严重限制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用户健康数据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云计算的作用。每天医疗机构都会产生大量的关于患者健康状况和治疗情况的数据,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有利于医生将病人的症状与庞大的患者数据库进行比对,识别患者特点,从而更快地做出准确诊断,合理分配和应用,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成本,同时还能更好地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以及药品的研发。

4.3 紧跟发展环境,实现创新模式再升级

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早期的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及网络问诊的基本诊疗模式,应该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特点,使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在线问诊、智能医疗、网络医院、医药电商等多种商业模式,继续有效支持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有鲜明技术驱动特色的基因、人工智能、影像云计算和电子病历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也应该不断与医疗领域跨界融合,使医疗健康理念不断发展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业态、开拓新模式、研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在研发、技术、商业模式、机制等方面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新主体。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企业的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如万花筒多彩绽放,快速渗透到医疗各个环节。

[1]文丹枫.互联网+医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2016.

[2]孙愉婷,周立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移动医疗的机遇与挑战[J].卫生软科学,2017(1):27-30.

[3]宫晓冬.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6]傅华,李洋,彭伟霞,等.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应对我国慢性病“井喷”的挑战[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2(4):331-334.

[7]付强.促进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的策略选择[J].中国卫生经济,2015(2):28-31.

[8]郭薇,薛澜.互联网医疗的现实定位与未来发展[J].探索,2016(6):142-148.

猜你喜欢

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