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12-22汪小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队伍建设职业倦怠

汪小伟

摘要: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于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输导员队伍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主观、客观原因,许多高校辅导员产生了职业倦怠,这对辅导员个人身心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解决问题。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自我效能;自我调控;队伍建设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以“职业倦怠”(Jobbumout)术语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研究表明,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由于其工作的重要性,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还会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常规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因此,如何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是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讨论的热点。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精神状态、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消极性体验三个方面。费登伯格认为职业倦怠的核心是情绪衰竭,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在精神状态上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焦虑和紧张,职业认同感下降、工作满意度降低。行为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学生缺乏关爱和耐心,对学校制度体系充满抵触甚至反感,对工作任务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甚至发生迟到、早退、旷工等消极行为。生理状态表现为精力不济、疲劳无力的亚健康状态,甚至还有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心因性反应。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

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定了辅导员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養,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力量。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反应。辅导员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会严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由职业倦怠问题引起的职业精神萎靡和工作热情下降,会影响辅导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而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倦怠产生的客观原因

1.辅导员日常工作烦琐、压力较大,地位不被重视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精神,辅导员工作应该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研究发现,大多数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数量均超过200,甚至有一名辅导员管理1000多名学生的现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其工作常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事务性工作上,一些职能部门为了顺利开展工作,把许多工作都布置给辅导员。辅导员成了学校财务、教务、后勤、团委、学工、招生就业等部门和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成了职能部门的“勤务兵”和学生的“保姆”,学生一旦出了问题均责问辅导员。长久如此,繁忙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各职能部门的随意差遣、工作完成的问责体系,使得辅导员在繁忙疲劳中缺乏成就感,埋下了职业倦怠的种子。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显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年级的不同、群体的差异、团体的特色等都有所不同,如大一的人党启蒙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青年联合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征文、演讲比赛、文娱比赛等方式进行,但由于学生参与度低、不适宜大班开展、学生固有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工作收效甚微。另外,辅导员考评系统中,学生工作考评占了重要的部分,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考评分数普遍低于任课教师。辅导员群体大部分是青年,面对自己的辛勤付出和活动预期受到质疑以及误解时,难免会产生挫折感,在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时又感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成为辛勤工作的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3,职业晋升空间有限

辅导员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少有精力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难以出科研结果,致使其在职称评定中处于弱势地位。职称晋升的困难逐渐削弱了辅导员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动力和积极性,这种消极的体验会影响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并在工作中强化。

由于辅导员工作繁重琐碎、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很多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岗位,辅导员入职时的热情消失过快。一些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的辅导员转岗去其他职能部门或者教学岗位工作,使得在岗辅导员都以此为工作目标,争取早日“摆脱”辅导员工作岗位,并“嫌弃”自身工作岗位,消极对待工作任务和学生群体。

4.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被忽视

由于学生管理事务繁重、职称职务晋升空间狭小等因素,导致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带来的情绪衰竭、苦闷甚至抑郁,如果不能及时宣泄和干预,将对辅导员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一系列身心疾病。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鲜有提及,辅导员逐渐积累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是促进职业倦怠的重要推手。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

1.入职后的心理反差引起职业认同感下降

辅导员选拔条件苛刻、程序严谨,吸引了大批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投身辅导员职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他们发现辅导员工作与当初的职业预期相差较大,未能实现通过修炼“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四个引路人”的职业理想。琐碎的事务逐渐消磨了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并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降低。

2.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对辅导员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增强自我效能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职称晋升困难、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等导致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并产生厌倦感和自卑感,这种不良的个人体验在工作中体现出来就是职业倦怠。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是处于“手电筒照着别人”的状态,整天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和排解心理困扰,缺乏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遇到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自我调节。

四、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面,因此在进行对策研究时也应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从制度层面寻求应对职业倦怠的对策

1.高校要重視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项利好政策落实到位。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树先进典型,扩大先进辅导员的正面影响。落实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实施办法,使得辅导员有所学、有所长,激励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在学习中提升个人效能感。建立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鼓励辅导员多方面发展,鼓励其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搭建辅导员成长发展平台,建立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高校用人机制,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发展平台,为专业技术强、业务能力突出的辅导员走向上级管理岗位提供机会。

2.关心解决辅导员实际困难,关注其心理健康

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加强对辅导员业务技能发展上的指导,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花大力气帮助他们解决住房、收人、职业晋升等实际问题,为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增加职业认同感提供保障,为他们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辅导员工作应引入弹性工作制度,处理突发事件及值夜班的辅导员应有相应的调休和补休政策,避免辅导员因为工作负荷过大而引起职业倦怠。

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体现人文关怀。要建立完善辅导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自我调适能力,让辅导员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压力、缓解职业倦怠。

3.弘扬和践行职业精神,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历来受到重视,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学生事务、心理危机干预等能力,但是关于辅导员职业精神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辅导员的职业精神有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三个方面,职业认知表现为敬业和职业心态,职业情感表现为爱业和乐业,职业意志表现为勤业、廉业和专业。有学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格的整体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呈正向关系。在辅导员群体当中大力弘扬和践行以“乐业、敬业和勤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神圣使命感,能较好地预防和遏制职业倦怠的产生,有利于形成一支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精神高尚的辅导员队伍。

(二)辅导员自身需勤于学习、善于调节,学会理性归因

1.辅导员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目前已有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审,辅导员职称晋升除政策上提供帮助外,重点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并取得成绩。在职称评审中能够有所学、有所成,改变“辅导员最高职称是讲师”的局面。通过业务能力的增强和个入职称的提高获得自我效能感,通过勤学、善学、好学将工作实际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万金油M 11的辅导员向“学者型”的辅导员转变。从卓有成效的工作中找到自信、快乐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是遏制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2.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调控能力,学会理性归因

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特别是面对学生自杀危机时辅导员的心理创伤程度也不可忽视。辅导员除提高自身调控能力外,要学会积极发现问题、积极寻求心理援助,不能任由心理压力左右自己情绪进而影响工作。

许多辅导员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过大,制度层面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晋升渠道狭窄。这种归因方式必然会使得辅导员以“不得己”“不乐意”的心态对待工作,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辅导员应该认识到目前队伍建设正日趋完善、各项政策保障逐渐落实到位,并且“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思路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及职业发展渠道。因此,要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必须要从改变不良归因方式入手,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理性认识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正确认识其职业倦怠的影响、成因,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全面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成.提升自我效能感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2).

[2]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状况的调查及思考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3]方海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4]钟健雄.论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内涵与构成[J].今日科21709,(4).

[5]卢培青.高校辅导员职亚精神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队伍建设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健美操比赛中运动心理之自我效能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