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学术诚信现状析因及保障对策研究

2018-12-22魏海斌牛玉堃张元园陈飞

大学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魏海斌 牛玉堃 张元园 陈飞

[摘 要]目前,研究生学术失信问题较为严重,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是系列学术失信事件的源头,因此,遏制学术失信事件的发生首先要从杜绝研究生阶段学术失信行为开始。但当前研究生学术失信形势不容乐观,研究生学术失信有着来自教育培养机制、高校、导师、研究生自身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研究生学术诚信的保障对策应结合学术失信原因,从教育培养机制、高校宣教工作、导师自检及增强监管、惩处几个方面做努力。

[关键词]学术诚信;研究生教育;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188-03

近年来研究生的学术失信事件屡有发生,研究生学术失信问题严重,影响极为恶劣。研究生是我国重点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也是科研学术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会严重破坏我国学术界的学术氛围,阻碍学术进步,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保障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相关研究十分紧迫。

一、研究生学术失信现状分析

(一)数量上有所增加,严重程度逐步加深

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教育体制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大多数学校都在研究生的毕业参考标准中明确要求发表一篇论文,研究生的奖学金评定标准中,发表论文数量评分占有过大比例。研究生生源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诸多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差,在学校硬性的毕业规定要求下,有的科研能力较差的研究生会采取不诚信手段进行科研研究;另一方面,在奖学金的诱惑下,有的科研能力较好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奖学金,也会做出学术失信行为,急功近利地去凑论文发表的数量。

从只改题目和关键词、整篇文章抄袭的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 事件到 “兰州大学开除学术造假研究生反遭状告”的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在不良学术氛围的影响下,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愈发严重。研究生教育体制与当前研究生扩招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在此前提下,研究生数量增加的过程也是学术失信数量上升、程度加重的过程。

(二)行为表现多样化,贯穿于各个阶段

研究生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其在校的学习内容和科研任务主要有3个方面:课程结课考试、专业学术研究及相关资格认证。研究生第一年基本都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第二年面临实习或者做实验,开展实践活动;第三年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找工作或者读博。因此,除了在《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所列举出的几项行为属于学術失信行为以外,研究生群体中还存在着多种学术失信行为,例如雇用他人撰写学术论文、论文一稿多投、考试作弊、作业拼凑、发表论文互相署名等。从其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学术失信行为基本贯穿了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

(三)存在一定地域、学科差异

陈俊峰等学者曾就学术诚信开展文献研究,在其收集的文献中,从地域来看,来自重庆、武汉、长沙3地高校的作者占到50%,可见学术不端研究受到这3个地区高校的更多关注[1]。同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经济较为发达且高校密集的东部地区,由于竞争激烈,其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比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更易发生。

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也存在差异。学术诚信认知状况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年级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硕士研究生在回答 “应在哪个阶段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时,超过35%选择了入学阶段[2];在作业拼凑、论文写作引用他人作品而有意没有注明来源方面,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的研究生选择颇多或经常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的研究生;而伪造或修改调查、实验数据方面,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的研究生选择颇多或经常则略高于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的研究生[3]。

二、研究生学术失信现状析因

(一)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及学术量化评价制度双重作用于研究生培养工作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时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直接导致了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4]。功利是研究生搞学术科研的首选甚至是唯一动机,这就会影响科学研究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学术失信也就在所难免。同时,我国的研究生学术评价制度太过重视量化环节,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看其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科研论文固然重要,但是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及其科研道德水准并未能得到重视。所以,只重“质”和“量”的研究生培养并不一定有质量,因为忽视了关键的“德”。

(二)研究生对于学术失信行为及其后果认知不够

中国科学院就学术诚信认知情况对一年级硕士研究生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对于科技部、中科院学术诚信的行政规定,回答“不了解”的占63%,回答“了解”的占37%[5]。由此可见,大多数研究生对具体学术失信行为认知不够,这说明即便是自己做出学术失信的行为,大多数研究生往往并不知情。此外,还有部分研究生仅仅是知道学术失信行为,但对于学术失信的后果认知不够,并没有认识到其需要承担延期毕业甚至无法获得学位证的严重后果。

(三)研究生导师未尽到监督指导职责或是起到了误导作用

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明显上升。面对沉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有的导师未尽到监督指导责任,监管不到位的研究生只能采取“放养”的培养方式。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结果是其不再被该校所续聘。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监督与指导,否则很容易走上学术失信的“歪路”。

导师的怂恿及一些学术失信行为的误导,同样会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被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有学生的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而研究生也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偷工减料,以达到完成导师任务与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

(四)高校宣教工作不到位,相关监管、惩处力度不够

从研究生对学术失信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度不够可以看出研究生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学术失信的宣教工作不到位。诸多高校仅仅是在开学教育中提及学术失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讲座对其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宣传。

高校目前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同时缺乏网络监管等有效手段,通常学术造假、失信事件都是由媒体曝光,校方监管工作相对滞后。例如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被《解放日报》通报后被学校免除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并被撤销了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一职。

在宣教工作不到位及监管不力的前提下,学术失信的惩处力度可以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形容,故其惩处效果微乎其微。根据调查,一些高校学生平时做论文作业时因抄袭行为而受到过严厉处分的比例只占4.0%,这就使他们对处罚结果不害怕或怀有侥幸心理[6]。高校是学术失信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治理学术失信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加强对学术失信的宣教、监管、惩处都十分必要。

三、保障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对策

(一)改善量化评价机制,提高学术道德地位

教育部门应以学术道德作为评价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指标,其次才是学术的质量和数量,否则高校培养的是高智商的学术骗子。国外诸多知名大学均是看重学术道德才得以长远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历年的全美大学排行榜都将学术声望作为第一指标,权重一直为25%,是确定学校排名的最重要因素[7]。

社会风气已是物欲横流,高校应维护学术研究的净土,减少学术研究急功近利的现象,高校的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指标中应提高学术道德的地位。高校可以设置奖学金的学术道德评价委员会与学术道德档案,对入选的研究生进行学术成果的道德考核,让学术道德失信者直接出局,3年以内不给入选机会,并记入研究生学术道德档案,以显示对学术道德的重视,警示潜在的学术失信行为,预防学术失信行为的出现。

(二)注重学术诚信教育,提高研究生认知度

学术诚信培养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较为缺乏的一环,国外的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有的国家包括美、英、澳等国还把“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8]。可见,我国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应当加强。

我国高校应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课程及相关讲座,让学生了解清楚学术诚信的具体规定、学术失信的行为表现、学术失信的处理后果等内容,明确学术诚信与失信的界限与学术失信的处罚后果。此外,还可以在校训中加入学术诚信道德内容,在学校的图书馆及学术演讲厅及其他与学术相关的关键位置放置學术诚信道德的宣传栏,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诚信与失信的认知程度,以避免不知而犯的现象,同时减少明知故犯的现象。

(三)敦促导师履行监督指导责任

研究生教育阶段与之前的其他教育阶段不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代替的[9]。

面对当前研究生导师未尽到监督指导职责或是起到误导作用的现状,导师群体应采取得力举措加以改善:第一,导师要求所带研究生对每篇要发表的论文进行自检,并将自检结果及审核意见上交给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进行学术道德评定,如有触犯学术诚信规定的行为则驳回发表资格。第二,导师对高校学术委员会驳回的论文且其作者属屡教不改者,可召开发布会进行曝光。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开发布会指认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第三,对于不认真履行自检职责,未能尽到指导监督职责的导师,其所带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一旦被查出,则被取消带研究生资格1年。

(四)引入网络媒体监督手段,提高学术诚信监管效率

在本校研究生发表论文前,除了导师进行监督外,高校信息中心还可引进论文检测信息系统,以便提高学术诚信监管效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已成功引进该系统,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雷同率检测,使其在研究生群体行为心理中形成有效的威慑约束力[10]。

学术诚信监管如果仅仅依靠雷同率检测是不足以应对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多样化问题的,因此还应采取以下手段:开设匿名举报电子邮箱,全校师生及相关专业学者均可针对学术失信研究生进行匿名举报;将被查出学术失信的研究生及其论文公布到学校官网上,专门进行警示教育,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保障研究生学术诚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单一形式的保障对策并不能够有效缓解学术失信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持续关注,加强对其诱因进行研究,形成多方合力,促进研究生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俊峰,黄军菲,孙宇凡.近年来我国高校学术不端研究的动态与展望:基于CNKI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8-62.

[2] 郭巍.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的现状及构建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70-175.

[3] 陈冲,郭琛晖.研究生学术诚信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2):1-11.

[4] 张颖.研究生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57-61.

[5] 胡志强,李鹏程.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和态度状况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87-91+95.

[6] 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7:25.

[7] 邹雯娟.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教师的学术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4(9):61-63.

[8] 成立,王振宇,张荣标.导师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0(3):39-41.

[9] 梁莱歆.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3/4):41-42.

[10] 李亚非,成华威.社会交换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失范成因及对策[J].现代交际, 2012(10):109-1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