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8-12-22谭敏
谭敏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感受和建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老师对科学活动游戏化教学不够重视,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幼儿的科学活动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使幼儿很难感受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阶段的一种重要启蒙教育,对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使幼儿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在科学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与重要性。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探寻科学知识的欲望,更能引导幼儿对物质世界惊喜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答案,获得丰富的科学经验,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展开探索与研究,以供参考。
一、运用“游戏化”的探究材料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源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开展科学活动游戏化时,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体验游戏乐趣。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磁铁,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也有少部分幼儿没见过磁铁,因此对它有一定的陌生感。在游戏设计中,教师必须找一些有趣的材料,让幼儿更有激情去探索磁铁的特性。所以在游戏设计时,我们专门选择了幼儿常见的多彩玻璃球、好玩的塑料玩具等非铁质物品,又找了一些铁质杯子、吃饭的勺子等,磁铁则是每人一个。教师让幼儿独立去体会什么是磁性,发现磁铁能够吸住铁质的东西,不吸塑料、玻璃玩具等。游戏活动中,幼儿们忙得不亦乐乎。
二、合理创设游戏环境
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是相互作用的,舒适、愉快的环境能够让幼儿更快地融入到游戏活动中。
在创设游戏化科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教室空间来营造一个开放、互动而又舒适、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我和影子做朋友”的活动中,教师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在地面上创设出了“影子找朋友”的情境,并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主动发现“人站的位置不同,影子也会随着发生变化”的秘密。而且教师可以鼓励两个小朋友合作创造出不同的“造型”,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情感。整个游戏设计既充满思考性,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既有趣,又可以学到知识,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
三、根据幼儿认知规律,科学设计游戏活动
针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忽略幼儿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的游戏设计理念。一方面,在设计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活动中教师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科学教育活动。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水”时,幼儿对于水都十分了解。但是教师单纯地给幼儿介绍水的珍贵,幼儿肯定感觉特别枯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给花草浇水”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水对于生命和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让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完成科学知识的体验。例如,在《好玩的空气》教学中,我们就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动手小实验,让幼儿亲自体会。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即将透明的气球全部充上空气,让幼儿去抓气球,感受气球里面的空气,然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气球里没有“东西”,却能鼓起来?在体验后,教师给出小结:空气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它,只能感受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四、基于“最近发展区域”选择游戏内容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但是受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域”的内容,在其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避免出现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较远的问题,具体来说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广度。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的广度,即要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也紧贴幼儿生活与时代特征,科学游戏活动也要具有代表性。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用电安全意识,大班科学活动中笔者以《有趣的导电》开展了教学活动。原因在于,电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电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电的科学活动,既可让幼儿认识电、了解电,知道哪些物体导电、哪些物体不导电,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用电安全意识。在游戏过程中,笔者给每个幼儿准备了小灯泡与干电池、电线、回形针、毛线、塑料片、金属球等,让幼儿根据连接示意图用电线将小灯泡与干电池连接起来,这个时候灯泡是亮的。教师在小灯泡下垫上塑料片后,灯泡就不亮了。幼儿继续将回形针、毛线、金属球分别垫在小灯泡下,观察哪些材料可以使小灯泡亮、哪些不能,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都发现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最终教师出示家用的开关、插头等,让幼儿懂得安全用电。二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深度。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深度,要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夠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会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而举一反三,将之应用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学习常见物质“水”时,如果单纯地让幼儿了解水是什么,那么这个科学活动无疑是失败的。因此在科学游戏活动中,幼儿要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水对于人类、对于生命的意义及水资源的珍贵性,进而让幼儿在生活中也能做到节约用水。
总之,幼儿园科学活动游戏化,必须坚持一些规律和原则,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使科学活动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张菲.基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一日活动的改造[J].华夏教师,2017(10):54-55.
[2]刘海云.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6(8):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