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何以能干什么都是世界级的?
2018-12-22景素奇
景素奇
比培根在关系紧密的法律和政治领域走到人生顶峰更精彩的是培根还在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哲学、科学、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达到了世界顶级甚至引领人类的高度。在一个多元跨界的时代,没有什么比品读一位“多栖跨界全天才”更有趣的事了
什么叫有亮度的人生?就是燃烧自己的生命,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财富,照亮他人和后人前进的道路,做到了人死灯不灭。自人类走出中世纪之后,如果培根是第二,绝对没人敢说是第一。
人类最出色的跨界天才
史学家在描述培根时,常冠之为哲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法学家、文学家、散文家、语言大师、教育家、著名律师、英廷重臣等称谓。仅凭此,他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就已数一数二。
1.现代科学之父
培根并没有任何科学发明创造,却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为什么?因为,培根首先指出了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进而开创性提出的有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推进了整个科学的发展,为现代实验科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培根创造了归纳法,以激活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并且重视实验科学,主张在搜集大量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非神仙圣贤怎么说,也弥补了三段论法和演绎法、枚举法的不足。因而他对人类哲学史、科学史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正是由于培根给科学发展的道路扫清了障碍,所以培根称得上是科学上的哥伦布,是实验科学的创始人,又被称为哲学科学家。
2.近代哲学始祖
同时,培根的纯哲学观点,对哲学的贡献同样是奠基性的:“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根还强调:物质是无限和永恒的存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等等这些看起来最基本的哲学观点均出自培根。
3.“莎士比亚”本尊?
培根一生有很多文学作品。署真名的作品里当属《随笔》60论。该书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书中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重要的人生命题的理解,如真理、求知、革新、善、美、健康、习惯、幸运、厄运、时机、勇气、赞扬、爱情、家庭、友谊、年龄、自私、猜疑、嫉妒等。观点独到而精辟,优美而深刻。如:“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雪莱评价:“培根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培根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后世借鉴:第一、培根立意的思想深邃,谈论问题单刀直入。如《论善》一文开篇:“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善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事物透彻的理解。第二、培根非常善于旁征博引,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第三、培根善于推论说理,思维严密,结构严谨,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第四、精妙的语言。《随笔》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和形象的比喻,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
而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后世有很多学者认定:人类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其实就是培根为了自身安全所用的笔名!也就是说,“莎士比亚”其实是培根!虽然这一推断依然存在争议,但这一长期存在的推测本身,就已说明了培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何种高度。
4.近代教育奠基人
培根是首位提出把教育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的人。而对教育的贡献,还体现在全世界校园墙壁上张贴的他诸多深邃透亮的名言警句,比如:“知识就是力量”。再比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每每跨界出彩的原因
纵观培根的一生,乃是跨界融合的巨匠,这太值得当今时代人们的借鉴。因为今天这个时代最热度的词汇就是跨界,和跨界融合。那么人们该如何跨界,如何跨界融合发展呢?培根能将跨界融合做到无出其右,有赖以下几点。
1.兴趣广泛
培根由于出身贵胄之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游历世界,青年学习法律,中年如坐过山车,使得他对自然与人间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因为生活丰富,所以才不会退出政坛后就失魂落魄郁郁而终。他可以继续做学问,仅用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纪》一书,这部著作被后世史学家誉为“近代史学的里程碑”。2年后的1623年,培根写成了《新大西岛》一书,把科学的梦想寄托在书中呈现。培根即使在仕途顺利的高峰期,依然著述颇丰。1605年,培根用英语完成了两卷集《论学术的进展》。1609年,培根任副检察长时,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论古人智慧》。1620年出版《新工具》,这是培根计划出版6卷本《伟大复兴》的第二本。这部书构成了后世科学家所采用工作方法的核心。正是培根兴趣爱好广泛,才在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体验每一段时光。即使被判刑坐牢,他还不忘写上一段:“我是英国50年来最公正的法官,而议会对我的判决是200年来议会所做出的最公正的判决。”
2.目标高远
《围城》里对聪敏而平庸的主人公方鸿渐,曾有一句刻薄的评价:“兴趣颇广,而心得全无。”可见兴趣如果不结合高远的目标,就会变成3分钟热度,或纯粹的消遣,最终一事无成。培根不仅兴趣广泛,而且成就盖世,就在于他为自己的众多兴趣点都分别设定了最高目标。
比如从政,培根设定最高目标,成为大法官和掌玺大臣。尽管早早因父亲的意外死亡,青年培根失去了屏障,20年都不得志,但一旦春暖花开,他就能立即绽放,全力以赴,最终全部实现。再比如做科学研究,他也雄心勃勃,计划写出名为《伟大的复兴》的多卷巨著,呈送国王詹姆斯一世,促使王室重视科学发展。可惜他至死未能全部写完。即使搞文学,也要篇篇華彩留名,《随笔》60篇,篇篇传颂400年而不衰,甚至时间越久,光华越亮。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职业原地踏步,或如布朗运动,就是因为缺乏方向和目标,或有了目标也不能坚定前行。
3.勤于实践
培根干什么都要亲自尝试,而绝不搞简单的逻辑推演,也不舶来他人的实验数据,每每亲自验证,反复实践。这也正是他—贯倡导的科学研究精神,下面的两则故事可以证明。
一个冬日,大雪茫茫,他和友人在室外踏雪散步。途中突发异想:既然零度以下细菌难以存活,那么冰雪便可保鲜食物。于是他匆匆返家,在庭院挖了一个坑,杀了一只鸡,置鸡于木箱,埋木箱于坑,坑中塞满冰雪。数日后,他取出冻鸡,果然鲜嫩如初,大喜。这就是今日电冰箱的老祖宗。
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看不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视觉工具。一天雨后,培根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于是立即跑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就是眼镜的雏形。
黑格尔称:“培根真正关心的是现实,而不是理论。”现实中的职场人,更应该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读了MBA或EMBA,就从理论到理论,忘记了实践最现实而丰富的经营管理。
4.善于归纳
从《随笔》60篇来看,几乎句句经典,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洞穿古今,笔者上中学时就经常背诵培根的各类名言。
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思维能力,即思维的宽度、速度、深度和精度。同样一个问题,思维宽度是否足够广,速度是否足够快,深度是否深入思维本质,精度是否触及事物精华,这总括起来就是思维的能力及质量。另一个是归纳能力,即能否把思维能力和质量转化成他人可接受的程度。这就是语言质量。我把人的语言质量分为六个层级:第_层级是话讲不清楚的人,只能听命干活;第二个层级是话能讲清楚的人,叫管理者;第三个层级是言简意赅者,即领袖;第四个层级是讲话能被人记住者,叫专家;第五个层级是讲话能指导别人生活和工作实践者,叫大师;第六个层级是别人主动传播他的话,他的语言能够洞穿时间和空间者,叫圣人。我常把培根同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等一起置于圣人的殿堂。很多职场人缺乏的就是这种将经验加以总结概括提升的能力。
5.乐于分享
培根虽然是因受贿而被上院判刑,其实培根一生不爱财富。培根不爱财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出生官宦世家,从小生活在对财富没有概念的环境里;二是他有高远的志向,从政干到首席大法官,在任首席大法官期间,确实改善了法律环境,这与他对法律的清晰认识和思考,对法官的严格管理有关。
所以,培根当官是为了做事、体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不是为了当官捞钱。在他看来,发现、发明、创造最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进而要把这些价值告知更多人。因此他把日常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无偿地分享给大家。这才是布道者。现代一些职场人,总是害怕自己的知识被他人剽窃,研究发现一些东西后,既想让更多人知道,又担心他人窃取自己的成果,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要知道,只有传播了,一切知识才有价值,创造知识的人才有价值。人生有亮度,人死灯不灭
培根的人生履历虽有污点,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伟人,没有影响他的思想至今还在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我在《杨绛九度人生》一文中写到人生亮度。古往今来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人死灯灭,这是自然法则,灭的是物理肉体,但不灭的是一个人创造的有价值的贡献,就像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发现、发明、创新、创造,一直影响着他人和后人,照亮他人和后人前进的道路。这些伟人虽然肉体会死,但精神不灭。这些人活着的时候大多有很多毛病、污点,甚至很多都不堪,但他们的哲学思想、科学发现、科技发明、艺术创造,一直温养着^类。这些思想、科技、艺术一旦被创造、被发现,就会被应用和复制被分享,分享的人越多,其价值越大,光亮度就越高。
虽然权力和财富的拥有者,一生也是呕心沥血,也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智慧,然而权力和财富都是有形的,而且是极度稀缺的。所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大多遭人嫉恨甚至仇视。所以,从政和经商者,无论你拥有多大的权力和拥有多少财富,永远不要期待他人,对你有多少由衷的敬仰和爱戴。不遭人恨就很不错了。就像一个老板,不要期望员工满意,只要没有不满意就是最高水平了。这就是人心,这就是人性。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权力和财富的拥有者,得到了别人的艳羡和拍马屁式的“尊重”,得到了前呼后拥;相比而言,那些哲学、科学、艺术的大“家”们,往往活着时长期默默地忍受着寂寞、孤独、贫穷、世人的误解,但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却是利他的。所以這些人应该在死后得到更多的尊重。这就是平衡,人生是平的,世界是平,一切都是平。暂时不平,但终究是会平的。
责任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