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原因及应对方法
2018-12-22何爱民
何爱民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各科教学的初始阶段,特别是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无法摆脱形象化、依赖性特点,初中阶段是无法顺利完成数学学习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问题的体现也最为明显,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时机,针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育;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
小学是帮助学生奠定各科知识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可塑性最强,思维习惯也最容易矫正,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这一阶段深入了解学生解题错误的归因,并且找出帮助学生矫正思维、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在同一个问题上重复犯错。
一、小学数学教学重要性分析
在小学教学体系当中,数学与语文是关键科目。数学知识是在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但就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看,目前许多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重点并不明确。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犯错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而教师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加之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通常只会责备、训斥学生,这只会让学生更加紧张,无法起到任何正面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有进步,教师必须要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即便是教师也不可能保证自身的解题永远不出错,因此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时,斥责学生是有违师德的行为,而且小学生心理十分敏感,受到教师的责备,很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可见这样的教学是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极其不利的。在学生学习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首先去思考问题的归因,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策略去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发现问题所在,才能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并且吸取经验,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1]
二、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分析
1.数学基础知识不牢
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学习经验,思维逻辑性不强,因此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必然的。因知识基础不牢固而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容易混淆概念,由于学生的逻辑理解能力尚未养成,对于部分较为相似的概念、公式,在思考过程中会出现混淆。如果教师不明确哪些問题容易混淆,便很容易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错再错。其二是小学生对数学解题规律的掌握不牢固,数学是具有很强规律性的科目,明确解题规律,即便题目内容如何变化,学生都能很快解开,但如果学生对数学规律掌握不好,便无法做到随机应变,发散思考,而后便会陷入没有头绪钻牛角尖的状态中。
2.解题技巧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数学题目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学生要确保理解,首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够顺利解决数学问题。一个题目,不仅仅涉及一种算法,而学生的学习经验尚少,如果教师不能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便很容易让学生一再出现同样的问题。例如,在对加减法与乘除法的结合的题目及小数与分数的结合的题目进行解题时,学生很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或换算错误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妥善引导,学生的技巧也无法得到强化,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也无从下手。
3.固化思维的局限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所谓固化思维,也可以称作思维定式,主要是指一种心理上的“定向趋势”,是因长期的固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个人后续的记忆、感知、思考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有着正反两个方向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当中,思维定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规律,但如果过度依赖思维定式,学生的发散思维便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出现一些低级错误,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局限。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4.理解能力及认知方式问题
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认知多数依靠形象化情境,逻辑理解能力不足,因此独立思考认知的习惯并未养成,对于数学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理解有限,而且许多图形相关题目如果不依靠图像或是其他直观要素便很难理解,这会导致学生在直观要素不多时经常会出现解题错误。[2]
三、数学解题错误解决策略分析
1.归纳总结学生的常见错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错误的归因,首先必须要将学生在解题时常犯的错误总结出来,发现错题的规律,最后做成错题集,并以错题集为基础依据,引导学生发现思维的漏洞,避免学生一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对平时测验卷子及作业的分析十分必要,通过对学生解题的分析,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究竟是马虎大意、解题思维偏离还是完全没有理解题意。此外教师还应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经验的讨论当中,了解其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同年级学生常出现的解题错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明确,避免同类错误的一再出现,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
2.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对数学相关概念的认知,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容易混淆的点在哪里,才能帮助学生解除疑惑。例如许多小学生很容易弄混淆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等边三角形是三边均相等的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则是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学生对于两者认知的疑惑,通常在于等边三角形是否能够算作等腰三角形,实际上等边三角形满足等腰三角形的条件,算作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却不能全算作等边三角形,这样的细微差别一旦被忽略,产生了混淆,很容易让学生的解题思路完全偏离。教师可以利用三角尺为工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者的差别与共同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区分,进而避免出错。
3.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解题思路有短有长,有远有近,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最为熟悉的解题路线,掌握解题的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积极地变化题目,让学生摆脱没有头绪的解题局面。例如,学生在针对加减乘除法混合的题目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首先教给学生混合计算的诀窍。先乘除,后加减,加减插队用括号,括号越大越优先。即使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必须先从乘除开始,如果根据题目情境,加减运算必须在先,那么则需要加括号,如果许多要多层次的加减,则需要运用大中小括号去排序。
4.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解题过程中遇到难题才不会局限于一点,而是去寻找规律;反之如果受到了思维定式的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则会受限,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局限于一点,找不到出路。所以教师要更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学生已经找到了解题方式,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应当激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这一种方法,试着想象出这一方法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去解题,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得到提升,才会更灵活地去思考,避免局限于一点。[3]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习惯及认知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在这一阶段,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摆脱以往的形象认知,逐渐转向逻辑认知方式,并养成独立思考、理性思考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让数学教学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教师必须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各类问题,归纳总结后融入到课程当中,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
参考文献
[1]黄一萍. 对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7,(09).
[2]聂冬芹.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与策略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
[3]王淑廷. 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