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广播剧”:以跨界融合推动双向创新

2018-12-22张利

中国广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闻性叙事艺术

张利

【摘要】用广播剧记录真实故事,是现今广播的一条创新路径。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纪实性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通过取材真实新闻人物、挖掘深刻新闻主题、强化听觉艺术再现,实现了纪实性广播剧从历史叙事转向新闻叙事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纪实性广播剧 新闻性 艺术 叙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传播生态的变化,传统广播的优势逐渐消解,面临着受众收窄的市场困境。新媒体时代,关于广播剧转型发展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发展时间较短、适合在各类社交媒体中传播的“微广播剧”的研究;二是广播剧与其他广播传播形式的融合,如以“新闻报道+广播剧”的形式出现的新作品。201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的《遇见海昏侯》《生死关头》等节目就属于融合形式的广播剧。

由辽宁广播电视台和辽宁省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3集广播连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也属于广播剧与新闻报道的跨界融合,并荣获了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一部文艺作品,该剧在富有时代特性的审美、独具地域特色的音效以及形神兼备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值得称道。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其生动的“文艺气质”,更应留心其真实可感的“新闻故事”。

一、 取材真实新闻人物,讴歌身边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领下,以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广播剧创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以新闻人物为原型的纪实性广播剧。

事实上,与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相比,现实题材更加符合广播剧生产周期较短、制作成本低、比较贴近生活的特点。

《好大一棵樟子松》的主人公董福财生前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甸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沙坨子上种下了长15千米、宽3千米的樟子松林,让辽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进了13千米。董福财被老百姓称为一棵屹立不倒的“樟子松”,他的精神被誉为“樟子松精神”。

2016年初,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阜新市广播电视台创作以董福财为原型的广播剧,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写实性。

以新闻人物作为广播剧原型的优势在于:一是可以避免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虚化,陷入千人一面的困境;二是创作者可以“就地取材”,便于对素材进行加工;三是有利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也就是说,新闻人物是活生生地站在创作者面前的,无需创作者冥思苦想便有源源不断的素材,创作者只需细心观察体会。新闻人物的事迹真实、可信、可歌、可泣,容易打动人,引起共鸣。

二、挖掘深刻新闻主题,准确把握舆论导向

著名文艺评论家范咏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评论文章《英模精神的审美提升——评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中说:“剧本好不好,除了看剧情,还看对主要人物思想内涵的提炼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时代高度。《好大一棵樟子松》在对主要人物董福财的精神进行提炼时,突出他‘时代模范的本色。董福财植树治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忠实实践者。对人物的深度挖掘和导向的正确指引是广播剧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文藝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艺创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这里所说的品位和责任,就是要求文艺创作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只有坚持主题正确、导向正确,作品才能够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强化听觉艺术再现,讲述动人新闻故事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广播剧+新闻”的创作也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好大一棵樟子松》在开篇时就用事实讲述了故事发生地的环境:“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地南缘一线长430千米、南北宽100千米,窝口被称为辽宁沙窝子,阿尔乡三面与内蒙古相连,是辽宁沙窝子北面第一道防线,听老几辈儿人讲,过去这里可是有水有草的地方,后来呢,沙进人退,植被被破坏,这里寸草难生,终日是风沙漫卷。”不过,播报广播剧时不能像播报新闻一样严肃,需进行艺术化处理。例如:演员可以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辽西方言讲述,利用句尾的语气词表现,还可以配合背景音效,以增加作品对听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好大一棵樟子松》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人们身边的英模人物,是听众曾经在媒体上听过或者看过的人物。基于此,当广播剧通过多元化的听觉艺术处理再次把英模人物的故事呈现给听众时,会更容易引起听众的情绪共鸣,在“听”的思考中受到感染,在“听”的想象中得到审美享受。

总而言之,《好大一棵樟子松》通过“新闻+广播剧”的形式,不仅活化了新闻叙事,也活化了艺术表现,是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广播转型的可贵探索。需要强调的是,这类广播剧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新闻性和艺术性,不能过分突出艺术性,忽视新闻性;如果仅仅突出文艺性,将会使听众对广播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参考文献

1.张晋升、李新:《融合与跨界:广播节目形态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广播》,2017年第7期。

2.范咏戈:《评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英模精神的审美提升》,《光明日报》,2017年7月14日。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新闻性叙事艺术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纸的艺术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