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方法研究
2018-12-22王赛
王赛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中医结合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选用内服外洗的方式, 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选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22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 有效19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 P<0.05)。观察组中, 1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无其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中, 4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8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1, P<0.05)。结论 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时有多种方法, 相比于西医方法治疗, 中医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小, 临床效果较好,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65
慢性盆腔炎在妇产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 主要是妇女生殖器官出现一定程度的慢性疾病, 该病较为常见, 且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盆腔炎的原因较多, 在临床治疗中并不能完全治愈。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会产生病原菌耐药性, 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2, 3]。为保证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 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院2016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8~41岁, 平均年龄(32.37±2.88)岁;病程4.3~7.1个月, 平均病程(3.99±1.63)个月;患病程度:轻度患者21例, 中度患者13例, 重度患者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42岁, 平均年龄(33.19±2.94)岁;病程3.7~7.5个月, 平均病程(4.32±1.31)个月;患病程度:轻度患者23例, 中度患者15例, 重度患者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患病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月经紊乱、腰腹疼痛等。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选用抗生素。采用克林霉素1.2 g融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 静脉滴注, 2次/d。
甲硝唑0.8 g, 静脉滴注, 1次/d。治疗以1周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
1. 2. 2 观察组 采用中医结合物理方法进行治療, 选用内服外洗的方式。内服中药成分如下:当归、川断、赤芍、桑寄生、川楝子各12 g, 败酱草、银花、丹参各30 g, 元胡、蒲公英、枳壳、厚朴各10 g, 香附6 g。将上述药材用清水煎服, 1剂/d, 分2次服用, 服用时可以结合温水送服, 服药时间选在早餐后30 min和晚餐后1.5 h。外治中药治疗时采用红藤汤保留盆腔内灌注, 采用直肠给药的方式, 其包含的中药成分为红藤、紫花地丁、蒲公英、鸭跖草、败酱草各30 g。此外,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可以叠加其他药材进行治疗, 若患者存在包块, 可以采用三棱、桃仁、莪术各10 g, 若患者存在腹痛, 则可以外加延胡索、香附各10 g, 若患者腹冷痛可以外加附子10 g。将药物用清水进行煎煮, 熬成100 ml浓汤, 便后保留盆腔内灌注, 1次/d。此外, 结合物理疗法, 采用红外线烤灯对患者腰骶部和下腹部进行照射, 红外线烤灯能够通过温热处理, 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治疗时间控制在30 min/次, 2次/d, 坚持治疗4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考文献[4], 分为痊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痊愈22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 有效19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 P<0.05)。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中, 1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无其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中, 4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8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1, 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白带增多、腰骶部酸痛及下腹部坠胀等, 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疲劳。导致患者出现盆腔炎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细菌感染, 由于病菌通过阴道进入子宫并进入盆腔导致患者出现炎症[4-7]。慢性盆腔炎主要是患者在急性发病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产生, 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很难根治。在临床治疗中, 既可以采用中医治疗, 也可以采用西医方法治疗, 均能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通过中药服用和灌洗, 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目的[8-11]。中药成分取材方便, 且价格较为低廉, 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中药来源广泛, 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能够降低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慢性盆腔炎很难完全根治,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其发作时间不固定, 往往会在患者抵抗力下降时复发。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痊愈22例, 有效17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痊愈14例, 有效19例, 无效8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 P<0.05)。观察组中, 1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无其他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对照组中, 4例患者出现小腹痛, 8例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1, P<0.05)。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于西医抗生素治疗, 对于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 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小, 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 同时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并且治疗费用低廉, 大部分患者均能承受。
综上所述, 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疗时有多種方法, 相比于西医方法治疗, 中医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小, 临床效果较好,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芳.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3):399-400.
[2] 刘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妇产科的临床效果观察. 当代医学, 2014, 20(23):161-162.
[3] 魏海华.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 23 (3):652-653.
[4] 买苗, 曾淑萍. 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分析. 吉林医学, 2013, 34(31):6512-6513.
[5] 闻姬, 孔伟, 陈军. 通管冲剂配合灌肠方治疗衣原体感染致盆腔炎盆腔积液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5):701-702 .
[6] 马宏霞.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9(1):48-49.
[7] 杨菊春.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4(24):146-147.
[8] 徐凤英. 90例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11):83.
[9] 王月华.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5(13):51,53.
[10] 赵亚玲, 林侠侠.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25(9):1232-1233.
[11] 刘利. 慢性盆腔炎妇产科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4,14(27):22.
[收稿日期: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