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20例的回顾性分析
2018-12-22殷孝健
殷孝健
【摘要】 目的 探讨晶体半脱位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20例(148眼)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 均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 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 部分患者囊袋张力环植入, 吸出皮质后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随访3~6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变化、角膜浑浊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术中悬韧带断裂范围无明显扩大, 术后1周时眼压(13.48±3.31)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术前的(15.68±3.45)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术前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3)、(0.25±0.15);术后1 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7±0.21)、(0.53±0.24);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2±0.21)、(0.57±0.28)。术后1 d、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高于術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因张力环张力过大而导致晶状体囊袋撕裂的现象。术后均未出现眼压升高、玻璃体脱出或黄斑水肿、眼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 无明显人工晶体移位需要手术复位的病例。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对于晶体半脱位的患者采用囊袋张力环可增加晶状体位置移中固定、前房的稳定性。
【关键词】 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回顾性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45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患者的视力呈进行性减退, 一旦发现需要及时治疗。晶状体脱位是白内障患者比较常见的合并症, 是指晶状体侧方移位, 但仍留在瞳孔区[1], 在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晶体半脱位手术属于复杂特殊的白内障手术, 被认为是超声乳化手术的相对禁忌证。既往对于该类患者临床上常采取晶状体囊内摘除术, 但该手术破坏了原本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 术后并发症较多[2]。近年来,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巧的提高, 特别是晶体囊袋张力环的临床应用, 在维持囊袋张力, 植入晶状体位置的维持和形态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148眼)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148眼)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②初次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③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有眼后节疾病;②不宜进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者。其中男69例(85眼), 女51例(63眼)。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9.54±10.25)岁。经裂隙灯以及术中散大瞳孔后显微镜下观察68眼悬韧带离断范围<1个象限, 80眼悬韧带离断范围1~2个象限, 晶状体脱位范围45~120°。有明确的外伤史者75例, 合并虹膜根部断裂者15例, 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发现韧带断裂24例, 有青光眼史21例。晶状体核硬度:Ⅰ级核23眼, Ⅱ级核51眼, Ⅲ级核74眼。术前视力:手动至0.12。
1. 2 方法
1. 2. 1 术前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视力、眼底检查、眼压、散瞳后确认晶状体位置及脱位范围, 角膜曲率检查, 测量眼轴, 人工晶状体(IOL)生物测量仪测量人工晶体度数。眼AB超了解玻璃体的情况。
1. 2.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低能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部分患者植入囊袋张力环), 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常规散瞳, 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球后麻醉。开睑器开睑, 做3.0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注入粘弹剂, 颞上角膜旁切口, 前房注入0.1 ml的透明质酸钠, 连续环形撕囊, 用撕囊镊分别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作直径5~6 mm环形撕, 水分离及水分层, 在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采用低流量、低负压、低能量的低参数设置, 对于悬韧带离断范围<1个象限者先行晶体核超声乳化术, 采用直接拦截劈核技术分裂晶状体核, 需要植入张力环者, 再植入囊袋张力环, 手动旋转法囊袋内植入, 对于1~2个象限下象限者先置入晶体囊袋张力环, 再行晶体核超声乳化术。使囊袋张力环开口位于晶体悬韧带断裂的对侧, 吸出残余的皮质, 再次注入粘弹剂,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并调整好人工晶体的位置, 术毕, 用典必殊眼膏涂眼, 纱布覆盖。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随访3~6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变化、角膜浑浊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角膜浑浊程度[3]分为Ⅰ级(无改变)、Ⅱ级(有条纹状改变, 但2~5 d内消失)、Ⅲ级(局限性水肿, 5~7 d消失)、Ⅳ级(大部分水肿, 7~14 d消失)。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治疗效果 120例患者术中悬韧带断裂范围无明显扩大, 术后1周时的眼压为(13.48±3.31)mm Hg低于术前的(15.68±3.45)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浑浊程度:Ⅰ级75例(62.5%), Ⅱ级30例(25.0%), Ⅲ级15例(12.5%)。有15例患者行虹膜根部断离缝合术(12.5%)。术后散瞳检查发现, 113例患者的人工晶体位置基本处于正位(94.2%), 无倾斜及偏移。7例患者晶状体囊袋复合体IOL-CTR轻度前倾(5.8%), 术后6个月发现有后障形成。
2. 2 患者术后视力情况 120例患者术前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3)、(0.25±0.15);术后1 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7±0.21)、(0.53±0.24);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2±0.21)、(0.57±0.28)。术后1 d、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患者并发症情况 12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因张力环张力过大而导致晶状体囊袋撕裂的现象。术后均未出现眼压升高、玻璃体脱出或黄斑水肿、眼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术后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 无明显人工晶体移位需要手术复位的病例。
3 讨论
既往临床上常采用晶状体囊内摘除术联合前段玻切及IOL悬吊术治疗晶状体脱位, 但该治疗方法不仅手术切口较大, 术后玻璃体脱出的风险较高, 而且术后大部分视功能的提高效果不理想[4]。而近年来随着对白内障手术治疗研究的深入, 有部分研究发现采用超声乳化吸出时晶状体核的随行性较好[5-7], 而且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加大的提高了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成功率。本研究120例(148眼)
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还是比较满意的, 术后患者的眼压和视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94.2%术后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基本处于正位。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 由于缺乏悬韧带环形牵引, 切开前囊膜时较为困难, 在术中应该维持好前房的压力。囊袋张力环的使用维持了囊袋的轮廓, 提供了足够的囊袋空间, 可使晶状体位置移中固定、前房更稳定, 并减少悬韧带进一步断裂和损伤的可
能[8-10]。但术中应该尽量避开晶状体悬韧带的离断区, 同时环形撕裂囊的直径不宜过大。
综上所述, 超声乳化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对于晶体半脱位的患者采用囊张力环可增加晶状体位置移中固定、前房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宋五德, 钟文贤, 秦章鹏. 白內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对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价值分析. 江西医药, 2015, 50(11):1261-1262.
[2] 侯晓映, 陈峰.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术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6):801-802.
[3] 邵杰, 钟晓东, 华远峰, 等.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中的临床应用.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4(5):488-490.
[4] 郭斌, 闫俊茹, 宋慧玲. 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术探讨.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9):711-713.
[5] 高和香, 吴伯乐, 叶锌铭, 等. CTR植入联合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部分脱位白内障. 浙江临床医学, 2016(2):330-331.
[6] 江瑜. 囊袋张力环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置入术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科学, 2017, 7(9):223-225.
[7] 杨蕙頔, 张杰, 李艳, 等. 囊袋张力环在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应用观察.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4(2):109-110.
[8] 王树民, 王慧娟.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 国际眼科杂志, 2017, 17(1):131-133.
[9] 张琳琳.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 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当代医学, 2018(1):123-125.
[10] 王海岩.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 45(2):82-83.
[收稿日期: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