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人物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研判及应对

2018-12-22郭群英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郭群英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在学术领域进行蔓延和渗透。在党史研究方面,党史人物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行“虚无”的对象,他们质疑和否定革命领袖、讽刺和污蔑英雄人物、美化和赞美反动人物。这种颠倒是非的做法,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既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削弱了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又消解了群众对党的信任。因而,对党史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确立评价党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学术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强化对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监管和防控等措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关键词:党史人物 ;党史研究;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5.0013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认历史具有规律性,承认支流否定主流,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从而否定整体过程的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穿着“学术隐身衣”,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任意歪曲历史。在党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解读,妄图解构党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原有形象,从而抽掉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依据以及正义性、合法性。

一、党史人物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党史人物,既包括党的领袖和革命英烈,也不乏在革命过程中背叛革命的叛徒和各种反革命分子,这些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进行“虚无”的对象。

(一)质疑和否定革命领袖

1.以“阴谋论”来取代辉煌成就。以“阴谋论”来解读革命领袖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伎俩。他们认为,革命领袖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人民谋福祉。“阴谋论”在海外毛泽东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中的典型为由英籍华人作家张戎和英国学者乔·哈利戴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该书的基调是:中国革命不过是俄国以及共产国际的“阴谋”而已,毛泽东是个“阴谋家”[1]。张戎书中指出,中国革命领袖所作出的决策,其动机都出于不可告人的阴谋。在她的笔下,毛泽东在年轻时候就有了不同寻常的野心,随着革命的推进,他的野心也日益增长,到中央苏区的时候就开始筹谋通过各种手段整垮政敌,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预谋。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把中国革命污蔑成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还把革命领袖描画成处心积虑的“阴谋家”,其目的就是全面否定中国革命的正义性。

2.以“错误论”来全盘否定功绩。历史虚无主义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这种孤立、静止而片面的认知方式,只会导致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对于革命领袖的功绩如何评价,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通过夸大领导人所犯的历史错误来抹煞其历史功绩。他们认为,毛泽东晚年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因而他的错误大于功绩。为了能够说明这一点,他们对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的伟大功绩视而不见,对反右斗争扩大化、“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进行大书特书,妄图将党的历史描述成一部“黑暗史”。他们将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等同,从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彻底否定毛泽东。1979 年春,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毛泽东的社会逆流,这与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毛泽东的全盘否定不无关系。

3.以“还原论”来颠覆人物形象。近年来,在有关周恩来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异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高文谦,1993年他以访问学者名义赴美不归,并宣布“我和共产党的缘分已尽”。他的《晚年周恩来》这本著作,着重研究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他断定,一部中共党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毛泽东、周恩来两人合作的关系史。但是,他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革命同志关系,描述成类似“主仆”的关系。他认为,这种政治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周恩来病死为止。这在中共党内斗争史上开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先例:周恩来是唯一能够和毛泽东共始终,一直屹立不倒,并且最后善终的人物。可以称为中国政坛上的“不倒翁”。在他的笔下,周恩来成为“极尽低首下心之能事”的“伪君子”。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这样评价《晚年周恩来》这本书,“该书成为一种主观色彩浓厚、颇为情绪化的宣泄物,从而违背了历史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讽刺和污蔑英雄人物

1.道听途说地妄加评论。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给英雄脸上抹黑,捏造了一些毫无历史依据的所谓“历史事实”,企图解构我们以往通过历史教育所形成的对英雄人物的认可和钦佩。2007年是刘胡兰烈士牺牲60周年。60年前,年仅15岁的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刘胡兰坚贞不屈,既对国民党提出的丰厚条件无动于衷,又对国民党的严刑逼供而岿然不动,最后从容就义。时值刘胡兰牺牲60周年之际,网上竟然曝出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博客文章。该文章署名作者是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他指出,根据山西文水县胡兰村书记张耀武证实,胆小懦弱的乡亲们在国民党的威逼下,用铡刀铡死了刘胡兰。但事后张耀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定自己曾说过这些话。一位高校教师,在没有经过自己亲身调研的基础上,仅凭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言就妄下结论,混淆视听,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空穴来风的凭空杜撰。历史虚无主义为了颠覆革命先烈在人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毫无历史依据地给革命先烈安上各种“罪名”。例如,1928年死在国民党屠刀下的周文雍烈士,被人污蔑为“对不支持暴动的工人亦滥杀无辜”。网上一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尚有六大未解谜团》的文章,从多个角度提出以往宣传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存在不实之处,引来众多网友的点赞和支持。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事迹不实”,然后为了印证这一观点,收集大量所谓证据和资料,但是在对待各种资料的态度上却大相径庭,这篇网文对一些小道消息深信不疑,却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葛振林的回忆录则百般挑刺。正因为网上频繁出现否定“狼牙山五壮士”的不实之辞,致使一些人竟然开始恶意诽谤“狼牙山五壮士”,把他们描述成“欺压当地村民的土匪”。還有人为了抹黑英雄,凭空捏造所谓的“史实”,认为张思德不是在烧木炭,而是在烧鸦片的时候炭窑坍塌致死的。一些网络文章冠以“白求恩脾气古怪、性情孤傲”名义来否定白求恩[2]。

3.打着幌子的质疑否定。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论证具有说服力,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打着“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科技幌子,来质疑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例如,他们认为,“黄继光堵抢眼”的事迹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可能,按照美国M1917式步枪的技术参数,只要黄继光堵住抢眼一秒钟,最少身中七颗子弹,这就要吸收3万焦耳的能量,这种能量至少能击碎一块巨石。按照这种逻辑,黄继光根本无法保留完整的尸身。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质疑,曾经亲眼目睹黄继光英勇就义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怒斥道:“这完全是在给英雄抹黑,给我们军人抹黑。”被质疑的不仅仅是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也被冠以“违背生理常识”的名义而加以否定。有人在微博中发文,认为人在被火灼烧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加重的各种生理刺激,是不可能完成像邱少云那样通过抑制而保持完全的纹丝不动,这超越了人类的生理极限。这些看似纯学理性的质疑,却折射出人们对历史的不自信和价值观危机。

(三)美化和赞美反动人物

1.为汉奸“翻案”。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欺凌,各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持其“代理人”,一些中国人罔顾民族大义,公然成为“汉奸”、“卖国贼”,遭到国人的鄙视和唾弃。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汉奸”受到人民的审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兴起了为“汉奸”平反的暗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有人认为,汪精卫在抗日战争中能够不顾个人声望,挺身而出,这是尤为难能可贵的。他深入日军敌占区,与日本人谈判并建立了汪伪政权,怎么能说他是汉奸呢?历史虚无主义者还不忘发掘汉奸身上的“闪光点”,希望以此改变汉奸在人们心目中的反面形象。有人对汪精卫早年的历史大书特书,认为汉奸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汪精卫曾经也是进步的“热血青年”,曾经为了革命而谋刺摄政王载沣,企图用这些早年的成就“洗白”汉奸名声。另一种是混淆概念,强词夺理。有人在“汉奸”一词上大做文章,认为“汉奸”词义带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历史上的岳飞和文天祥都不应称为“民族英雄”,这种提法挫伤民族感情。按照这种逻辑,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等人的“叛国”行为也被“漂白”,因为他们倒向的是“同文同种”的日本,比满清政府更能代表中华文化。

2.为反革命“平反”。以往,在人们的观念中“革命”与“反革命”是泾渭分明,也是格格不入的。但是,随着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颠倒黑白,把“革命”及其取得的胜利批驳得一钱不值,而对“反革命”及其代表人物进行大加赞美,致使人们已经分不清两者之间的界限,甚至于会颠倒以往对两者作出的评价。在党史研究领域,对于蒋介石的功过是非早有定论。虽然蒋介石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做出过积极贡献,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他作为反革命势力代表人物的身份,他曾经在国共合作中排挤共产党、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等一系列反革命行径。历史虚无主义者对蒋介石的“劣迹”视而不见,他们认为,蒋介石在民族危亡时期坚持抗战,在败退到台湾去之后,坚决反对台独,凭此二点蒋介石对中华民族有功。蒋介石在台湾为民主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大陆的现代化提供了典范[3]。

3.为叛徒“正名”。在党的历史上,党内曾经出现过背叛革命、背叛党、背叛人民的叛徒。有的是贪恋富贵而背叛革命,有的是贪生怕死而背叛组织,这些人本应该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唾弃,但是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笔下,他们却摇身一变,反倒成为忠于革命、忠于党的“革命烈士”。以向忠发为例,1931年6月22日他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继而叛变革命,出卖同志。6月24日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但是,有人认为,向忠发被捕后仅过了两天就被枪杀,有可能他在被捕后坚贞不屈,国民党对他无计可施才将其处决。针对社会上关于“向忠发是否叛变”的质疑,历史亲历者邓颖超同志于1988年向中央书记处提交了一份材料,经中央领导同志审阅,交《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发表,讲明了向忠发叛变的整个过程,以及给革命工作带来的严重破坏[4]。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党史研究者对向忠发是否叛變抱有疑问[5]。在史学领域存在的对“叛徒”身份的质疑,看似只不过是学术研究,但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对党的历史的质疑。

二、党史人物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危害

史学研究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看似只不过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纷争,但实际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历史虚无主义有其明显的政治诉求和预期目标,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尤为明显。

(一)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们的历史观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渗透到学术界、文学界、影视界等多个文化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扰乱了人们的历史观。一是混淆了历史评价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历史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等[6]。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唯心史观,在评价党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的时候,依据自身的好恶,颠倒黑白,混淆了历史评价的标准。二是扰乱了人们的是非观念。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眼中,卖国求荣的大汉奸摇身一变成为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为了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殚精竭虑的伟大领袖被斥责为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家”;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们被“丑化”、“妖魔化”,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改变了是非、美丑、善恶的界限,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在各种真真假假、纷繁复杂的真相和谎言中迷失了方向[7]。三是解构了历史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些影视作品出现了“恶搞”红色经典人物的现象,有部分原因是受到学术界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所致。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如果秉持历史虚无主义立场,再加上假借“文学创作”之名进行毫无历史依据的杜撰和编排,以往党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就会黯然失色,甚至可能由“正面人物”变为“反面人物”[8]。

(二)削弱了党执政的历史依据

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人物进行的“虚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执政的历史依据。一是使人们对革命的正义性产生质疑。历史虚无主义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肆意丑化和抹黑,对汉奸、叛徒和反革命分子则大加赞美。这种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颠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历史的评价,革命的正义性受到质疑。二是会诱导人们否定党的领袖的历史功绩。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丑化毛泽东”的现象,毕福剑作为公众人物,竟然在外事场合,用一种戏谑、挖苦、讽刺的口吻侮骂人民领袖毛泽东,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些都和历史虚无主义故意歪曲历史,抹黑领袖有关。

(三)消解了群众对党的信任

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所进行的颠覆性解读,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还危及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一方面,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受到威胁。政治认同主要指人们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9]。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人们对所属国家及国家政体、政府的归属感、肯定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的政治空气有密切的关系[10]。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源于对“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的肯定。历史虚无主义为了推翻党的执政地位,就通过虚无党的历史来削弱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群众对党的政治信任受到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广为人知的人民英雄模范正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被选入小学、中学的教科书,有的还搬上了银幕和舞台,全国男女老小妇幼皆知[11]。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全盘否定,带来的是人们对党的历史教育和政治宣传的不信任。

三、对党史人物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之策

党史研究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其辐射作用会延伸到国内外文学界、影视界等多个领域,因而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确立评价党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党史人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是正确评价党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一是以事实为依据,就是要尊重历史,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价值观念不同,随意虚构、夸大,甚至歪曲、篡改历史事实。二是以史料为依据,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必然存有痕迹,研究历史就是要对这些痕迹进行梳理,从中揭示历史规律。史料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者对众多史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史料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三是以史实为依据,历史学是建立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上的,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以客观存在的史实为依据,坚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12]。

2.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历史人物具有复杂性、多重性和矛盾性等特征。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观其一生”,以其一生中的全部活动作为评价的依据。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既能避免因功绩而掩盖错误,又能防止因错误而抹煞功绩。所有的历史人物,包括那些杰出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印记和历史局限性。评价党史人物,必须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党史人物,还要将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结合起来,揭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武断片面的评价[1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历史人物通过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历史的发展。从横向看,历史人物在同一阶段,可能呈现不同的方面,具有多重性;从纵向看,历史人物的一生跌宕起伏,具有阶段性。历史人物的多重性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该人物的主要方面,也要看次要方面。

3.坚持历史考察的原则。以往在评价党史人物的时候,容易犯“左”的错误,例如对陈独秀、林彪的评价,由于他们曾犯过错误,因而他们的历史功绩也被视而不见。陈独秀曾被扣上了“托派”、右倾投降主义等帽子,而他早年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功绩也因此而黯然失色,甚至根本不被提及。林彪在庐山会议之后,野心膨胀,企图抢班夺权,谋害毛泽东。正因为如此,以往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竿子打倒”,而他曾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所取得的功绩也被抹煞,甚至他作为十大元帅的身份也被忽略和淡忘,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是不符合历史考察原则的。当然,对历史人物多方面、分阶段进行评价,并不等于就不需要进行整体评价。恰恰相反,这样做就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对该人物进行整体、全面的评价[12]。

(二)加强对学术领域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批判

1.建立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体系。现阶段,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较为单薄,在中国知网上,以“历史虚无主义”为篇名的学术论文200多篇,而系统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著作则凤毛麟角,引人注目的主要以北京大学梁柱教授于2012年出版的《历史虚无主义评析》为代表。二是研究群体较为单一,从目前的相关学术论文的作者来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者,以梁柱、梅荣政、张晓红、杨军等为代表,其影响程度也仅限于本学科范围之内,而跨学科的研究还很少见。三是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从已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文章大多集中于政治、史学领域的论争,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14]。建立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体系,需要发挥多学科力量,形成研究合力,从学理层面弄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等。

2.增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研究。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学理研究應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唯物史观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秉持的唯心史观。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深入挖掘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唯心主义历史观,从学理层面揭露唯心史观的荒谬性[15]。二是以历史辩证法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片面、孤立地研究历史事件,恶意改变、虚无历史事实。研究历史必须运用历史辩证法,全面、整体地考察历史事件和人物,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是以阶级分析法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告别革命论。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6],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有超阶级人性的,每个人都是有阶级立场的。历史虚无主义以人性论来研究历史人物、标榜历史没有阶级性的论调,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3.形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合力。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和蔓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一是研究领域要拓展。作为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历史性、群体性、症候性等特征,对其研究必须要全面,从哲学层面深入挖掘其产生的理论基础,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根源,从社会学角度剖析该思潮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从传播学角度了解该思潮通过何种途径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研究团队要健全。除了进一步调动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者的研究兴趣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学者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以拓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范围。三是研究方法要丰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作价值批判,还应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实证研究、文本分析等,对历史虚无主义作全面的透视,对其进行科学批判,形成更多具有说服力、集政治性和学术性为一体的成果。

(三)强化对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监管和防控

1.健全网络监管的法治体系。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传播平台就是网络,各大网站、论坛、QQ群等,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往往被各种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其中传播诬蔑党的领袖、丑化人民英雄、诋毁党的历史的言论。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复杂性等特征,其信息传播的功能明显优于其他传统媒体,因而其造成的影响也是極为恶劣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的肆意蔓延与网络缺乏监管是密不可分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较为滞后,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通过立法,调动各方面力量对网络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管制;英国政府在充分考虑网络用户隐私权的基础上,在法律框架内制定网络管理法案;俄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大网站都负有删除各类违法信息的责任,一旦失责就要受到监管部门的制裁。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但网络立法还不能赶上网络快速发展的步伐,加强完善网络监管方面的立法仍然任重而道远。

2.实现对网络信息的实时监控。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发布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在信息中有所体现。一部分网民由于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局限,对一些错误信息缺乏免疫力,容易被错误的思潮所诱导[17]。因而,国家宣传管理部门必须担负起网络监管的职责,做到“守土有责”。一是要对网络社会舆情和网络思想动态实行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研判,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动态,当网络上的博客、论坛、QQ群、贴吧等出现造谣、诽谤、攻击党的领袖和革命英雄的信息时,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随时跟进事态的发展,果断做出应对和处置,必要时删除混淆视听的错误信息,防止事态的恶化。二是定期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对网络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鉴别,针对论坛、博客、网站中明显带有虚无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及英雄儿女的信息和文章,要开展必要的论战,由专家学者发表署名的网络文章进行批驳。三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正义,对于那些在网络上散布有关党史国史的谣言的不法分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要依法进行惩处。

3.牢牢把握网络话语主导权。网络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挑战而言,网络传播的全球性、快捷性和交互性,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就机遇而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搭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平台。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网络时代,应该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主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们的挑衅,要敢于应战。对于各种西方思潮借助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作出正面回应,同时利用各种方法压缩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空间。另一方面,要打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阵地,通过打造知名网站、培养网络宣传人才、创新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方式等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唱响网络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韦 磊.海外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113-119.

[2]蒋 波.抹黑英雄恶搞历史成网络公害[N].人民日报,2015-06-25(23).

[3]汪荣祖.“为蒋介石翻案”的失败之作[N].中华读书报,2012-11-14(005).

[4]邓颖超.关于向忠发叛变的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1989(3):1-2.

[5]苗体君,窦春芳.向忠发被捕后是否叛变[J] .党史纵横,2003(1):30-31.

[6]邓京力.关于历史评价标准的反思[J].史学月刊,1999(3):84-88.

[7]梁 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6.

[8]彭 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源流、本质和危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6):33-34.

[9]彭正德.论政治认同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7-94.

[10]李若衡.政治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1):84.

[11]肖宗志.论对待人民英模人物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7-32.

[12]黄金凤.评价历史人物的若干原则[J].文化学刊,2015(10):220-222.

[13]程恩富,詹志华.确立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原则[J].求是,2015(21):64.

[14]高陈其.当前国内外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综述:基于对CNKI“1989 -2013”年的文献资料分析[J].高校社科动态,2013(12):31-36.

[15]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0-3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17]嚴 耕,陆 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J]前线,2008(10):14-16.

(责任编辑 王婷婷文 格)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history of nihilism, flaunting with a banner of “academic research” is spreading and penetration in academic field. In CCP history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characters become the object of “nothingness” of the historical nihilism. They questioned and denied revolutionary leader, satirized and slandered heroes, praised and beautified the reactionary character.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the practice of the inverted is also obvious, which have both disrupted peoples view of history, and weakened the partys ruling history basis, and eliminated the masses of the partys trust. Therefore,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he research on the party history cant be ignored, the basic evaluation principles of party history characters must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criticism of academic history nihilism,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cyberspace, so as to win this war without gun smoke.

Key words:the historical charact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arty history research; historical nihilism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空间下民众“反道德”倾向机理研究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苏联解体的历史虚无主义因素研究
“中国模式”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