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支持下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分析
2018-12-22董艳玲
董艳玲
(辽宁省北票市地质打井队,辽宁 北票 122100)
公共物品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现代经济观点。由于消费竞争性的存在,使得纯私人物品不能同时被2个或2个以上的消费者同时拥有,而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不同,是一种可以被多个消费者同时拥有的物品。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的观点可知,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3个主要阶段[1- 2]。在萌芽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是不能依靠个人力量完成的,只有在集体的协同配合下才有可能完成事物的有效处理;在发展时期,国内外多位社会学家相继发表多篇有关公共物品概念的文章,并在其中着重阐述现代经济政策的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在成熟时期,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并在其中明确说明公共物品应该是一种不会导致其它消费者权益受到影响的社会消耗品。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饮水难现象频发,且大多数农村饮水资源质量也与国家标准相距甚远。为充分提升我国农村水体质量、解决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在公共物品理论支持下展开如下研究。
1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分析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特点主要包括供给总量有限、污染情况严重、居民安全意识薄弱3方面。
1.1 水资源供给总量有限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质环境较为特殊,水利设施修建面临较大困难。从地域特点角度分析,绝大多数北方地区天气干旱、降雨稀少,一部分居民饮水要被用于农田灌溉、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导致农村居民饮用水资源供给量下降,出现居民饮水危机;而南方地区天气潮湿、闷热,长时间的光照条件,导致居民饮水大量蒸发,降低水资源总体储量,此外,南方地区每年都会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梅雨季节,在该段时间内,含氮、硫等腐蚀性元素的雨水混入居民饮用水体中,降低农村可用饮水资源总量[3- 4]。图1反映了近5年南、北方地区农村饮水资源供给总量的变化情况。
图1 近5年南、北方地区饮水资源供给总量变化
分析图1可知,在2013—2017年间,南、北方地区饮水资源供给总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这种趋势随年份的增长而逐渐增大。
1.2 饮水污染严重
农村饮水污染问题主要包含病原体污染、化学物质污染2个方面。其中,病原体污染可引发肠道传染病肆虐、伤寒发病率骤增等现象。通常情况下,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毒大量附着在牲畜粪便中,但由于农村地区卫生意识较差,没有相关组织对牲畜粪便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导致大部分病毒经由空气直接进入居民饮水中,造成水体污染[5]。为保证果蔬等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农村居民在耕种时大都会喷洒一定量的化肥农药,这些物质中富含大量化学污染成分,当室外光照达到一定强度时,化肥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受热蒸发进入大气环境,再经由自然降水的方式进入居民饮水资源中,加大了水体污染程度。
1.3 居民饮水安全意识较差
农村饮水资源来源于村落附近湖泊、河流淡水或人工开采的地下水源,但由于居民自身大都欠缺饮水安全意识,常在不经意间对水体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部分上游居住者会在河流中清洗衣物或将生活废水直接倒入湖泊中,由于上游居民的无心举动,导致下游居民饮水中掺杂大量化学物质,长期饮用此类问题水体,会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6]。农村地区是化工厂、污染型企业主要生产部门所在地,且这些工厂所排放的生产污水一部分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另一部分经过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与地下饮水资源直接融合,进入人工开采的水井之中。由于饮水安全意识的欠缺,农村居民不能有效过滤水井水源中的有害成分,造成自身饮水安全性系数下降。
2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
在公共物品理论的支持下,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成因主要包含防治手段欠妥、政府干预不合理等几方面。
2.1 饮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村饮水资源具备明显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7]。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部分农村居民认为饮水资源总储量与其自身利益没有任何关联,所以过度用水、水源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饮水资源安全性的急剧下降,这种现象的具体产生原因可解释为如图2所示的经济图形。
图2 饮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产生原因的经济详解
图2中,R代表农村居民对饮水资源的需求总量曲线,P代表个人所需饮水资源的边际消费成本,S代表水体总储量的边际消费成本。分析图2中各直线的走向趋势可知,水体总储量边际消费成本恒大于个人所需饮水资源的边际消费成本,且在此条件下,前者与居民对饮水资源需求总量曲线的交点数值也恒大于后者。根据公共物品理论支持下的社会经济学原理可知,长此以往农村居民对饮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将会导致区域水体总储量下降、饮水污染现象频发,加剧了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2.2 防污治污手段欠妥
自古以来农村饮水资源的防污治理都是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的重要方法。根据社会经济理论的约束条件可知,防污治污手段是一种纯公共物品,且其自身具备明显的正外部属性,即在一定条件下,防污治污水平的提升,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性系数的提高[8]。表1反映了2011—2015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总量变化趋势。
表1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总量变化趋势表 亿t
分析表1可知,在2011—2015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总量均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公共物品理论可知,当纯公共物品总量不断增加时,其自身与其它影响因素间的竞争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张,整体经济水平开始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而对于农村饮水问题来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总量的增加,造成防污治污手段有效性降低,进而不断凸显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2.3 政府等公共部门的不合理干预
政府等公共部门作为农村饮水规划的决策者,直接掌握着居民饮水这项公共物品的定价权。根据帕金森定律可知,政府等公共部门具有明显的经济扩张属性,但由于内在效应的存在,一部分工作人员会产生倦怠情绪,进而导致不合理公共物品利用政策的出台[9]。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自身饮水保护意识较差,且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总是采取完全信服的态度,这也是导致饮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
3 公共物品理论支持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解决策略
为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难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提升水体资源的安全性系数。
3.1 建立多元化农村饮水供应链
农村饮水资源的非排他性特点决定该物质属于纯公共物品。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可知,纯公共物品总量的提升与其自身来源、用途、保护方法、定义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具有直接联系,具体影响严重程度如图3所示。
图3 多元化因素对纯公共物品影响程度解析
分析图3可知,保护方法和安全性是对纯公共物品自身价值影响程度最高的两个因素。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普及饮水安全知识、保护现有饮水资源总量、颁布饮水保护条例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是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系数的有效途径。
3.2 强调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导作用可以概括为水价管控、对外性管制2个方面[10- 11]。其中,饮用水价管控直接决定着农村居民是否需要为饮水资源的浪费,而承担高额的利益代价,而对外性控制则是衡量农村居民饮水资源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上述2要素在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具体主导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导影响变化曲线
图4中I代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T代表农村平均饮水市场的边际收益,Y代表居民个人饮水市场的边际收益。根据图4中各曲线的走向可知,农村平均饮水市场边际收益恒大于居民个人饮水市场边际收益,即在公有物品理论支持下,只有通过着重强调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才能达到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性的目的。
3.3 解决缺水问题增加饮水资源总储量
就目前情况来看,饮水资源总量有限是导致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下,政府及其他部门正在全力解决农村缺水问题,并通过挖掘深层地下水、建立饮水保护区、提高居民饮水安全意识等措施,达到扩充水资源总储量的目的[12]。只有在水资源总量充足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性指数不随公共物品的非限制经济属性发生变化,进而做到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性。
4 结语
在公有物品理论支持下,我国农村饮水安全性问题频发。为保证居民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约束制度,提高我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等级,保障群众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