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山水画写生的实践探索

2018-12-22陈水兴

书画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画者物象美感

文_陈水兴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级美术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山水画写生逐渐成为山水画家们进行技能训练、自我提升的一种普遍现象。现今,山水画写生更是成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山水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在山水画教学过程中的写生实践经验,主要从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

写生,在近代之前是画家训练绘画能力的手段之一。至近代,山水画写生则成为一些新画家对抗清末泥古成风、不重创造的旧习的武器之一。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山水画写生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名家辈出,而且已经成为近代中国文化革新潮流中的一个彰显点。但在已经面世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章中,由于作者大多数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因而它略显格格不入。因此,本人希望在现有的山水画写生研究基础上,基于个人的实践心得,从时代发展的审美角度对现代山水画写生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客观自然与构图

构图,即传统绘画里的经营位置、立意、章法、布局等,今人统称之为“构图”。“经营位置”一词,由南朝谢赫提出,随着历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其形式、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深化。传统构图的法则体现了画者主观性的发挥,如S形、C形、之形、马一角、夏半边等。与古代图式不同,现代山水画的创新构图较为常见的是满构图(图1)。

图1 林丰俗 初晴

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的节奏感和形式美感,关系到画面意境的传达。元代以后,传统文人画把“自然”“平淡天真”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平淡的绘画审美意识也应用于山水画写生的构图法则中,即通过主观处理的构图来展现画面的自然与和谐。但是,客观自然并非所有美感的集中体现。所以,画者需要将所需的物象提炼、取舍、加工为具有美感形式的“心源”构图,来体现客观物象自然天真的形式美感。因此,把握现代形式美感,结合自然、平淡天真的客观物象进行构图,可以说是现代山水画写生探索的方向。然而,前文提及的现代山水画中常见的满构图,看似无法可循,其实不然。此种构图仍然符合“画理”法则,是审美规律作用于绘画艺术的结果。我们总结前人的构图法则,是为了打破前人的规范,在师法客观自然中要敢于突破成规,对构图理法有所创新。笔者认为,现代山水画写生构图重在对“画理”的规律性把握与艺术形式美感的统一。正如石涛所说:“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于役法于蒙,虽攘先天后天之法,终不得其理之所在。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之也。”[1]

不同的环境与物象,为山水画构图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土耳其依山形高低起伏而建的古城堡与房子(图2),参差错落,各具特色,有别于国内高楼、村落的排列规范,既有样式统一的形式美感,又有似乱不乱的韵律感。因此,对景写生时,构图要抓住其中的形式与韵律美感,这样画面便自然而然体现出不同生活环境给画者带来的不同感受,产生了具有现代美感的新型构图。

“可是现代感又是什么呢?它似乎没有任何形迹和空间状态而又无处不在,可感可知却不可形诸具体无误的描述。也许可以说,现代感是与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和精神特征相一致的审美经验,这种经验来自和现代生活相表里的艺术品的气质、风格、节奏和韵味。”[2]所以,探索符合现代感审美的构图形式是现今山水画写生的基点,这需要从不同的环境与物象中去发掘符合理法、趣味的新型构图。

二、客观自然与造型

山水画写生是为了把握自然物象丰富多样的美感并将其与画者的审美体验相融合。然而,画家写生时往往会被自然物象生动具体的表面形象所吸引,易写得物象之形,而忘乎自然形象的精神本质。所以,写生取材要选取主要物象或精彩的部分加以提炼或者夸张,把握其“形”,突出其“神”,即所谓“简之入微”而“独存孤迥”。李可染说:“艺术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狠狠地表现,重重地表现,深深地表现……夸张是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3]因此,山水画写生的造型应是主观思维对客观自然物象的强化与夸张的结晶。如果要面面俱到,就只能画出其形态,而无法得其神韵。对此,黄宾虹总结了写生经验,提出“闭目沉思”予以应对。

传统中国绘画重视意象造型,重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画家们在表现对象时往往注重对内在精神本质、气韵的表达。例如唐张彦远论画时说:“古之画,或能移(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4]又如楼钥作诗云:“人非求似意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5]还有如清恽格《南田画跋》中所说的“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6]。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意象造型把握的心得体会。古人对物象造型也追求其真,但他们认为表面的形似并非对象的真,形神相融才是高级的真。在近代,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绝似又绝不似物象”,便道出二者关系。笔者认为,现代写生的造型是客观对象的生动形象、精微细节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统一。

三、客观自然与笔墨

清代石涛说过:“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7]可以看出,笔墨在绘画艺术表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用笔用墨既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也须在生活中感受积累。

山水画写生是对客观自然的直接表现,其笔墨运用反映了画者的主观情思、学养以及笔墨掌握能力。以笔墨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质感、空间、层次,无不体现了画者的艺术技巧。石涛云:“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8]可见,好的山水画不仅仅要注重对笔墨的掌握,而且对客观自然神韵的把握也是极其重要的。

墨因用笔而产生力度,笔笔相贯、相连而有了生气,而有了一定的表现性。这就是笔墨所具有的独特的表现力和趣味,笔墨的表现力和趣味通过画者的运用而体现在画面上,便成了气韵。清恽格《南田画跋》中说:“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9]笔墨独有的表现力必须依赖于客观物象才具有内容,否则笔墨离开物象就会变得空洞,失去表现力。在现代山水画发展中,在写生发展笔墨,是为了加强笔墨的造型表现力,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发挥笔墨自身的“意趣”特点来增添绘画的可读性。意即是指精神、情感,是内在主观的思想活动;趣是指趣味,是墨在纸面上渗化所产生的韵味。“意趣”即是把主客观融合统一于笔墨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是笔墨所具有的形而上的精神深度。所以,笔者认为写生实践时,要通过笔墨来概括、提炼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笔墨简到极处自然有趣;同时通过写生,亦可以对笔墨自身进行提炼、概括。

图2 土耳其博卡拉古城(陈水兴 摄影)

图3 柬埔寨吴哥窟(陈水兴 摄影)

笔墨也是可以发展的,这才有了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笔墨的发展需要到客观自然中去探索。例如近代黄宾虹在写生实践中所总结的“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和“浓、淡、破、积、泼、焦、宿”七种墨法[10],就是对传统笔墨的拓展与创新。笔者在柬埔寨吴哥窟(图3)考察、写生时对笔墨的理解亦有较深刻感受:由于历史久远并处在原始森林的包围之中,吴哥窟建筑与森林交融为一体。古老建筑群沧桑浑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与沧桑感的表现方法在传统笔墨技法中几乎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所以必须发掘新的笔墨表现方式给予表现。此外,如表现国外的建筑、古城堡,国内的太行山、陕北的黄土高原时,都应针对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所以,写生实践,既是山水画发展创新之源,也是对传统的再发现。

三百多年前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在现代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探索具有时代感的笔墨有两种途径:其一,以写生实践的笔墨表现现代生活中的客观自然物象;其二,探索笔墨自身的现代感。所以,把具有现代感的审美经验与写生实践的笔墨表现相结合是探索笔墨时代发展的最佳途径。

图4 关山月 万山红遍

图5 林丰俗 大坪日出

四、客观自然与色彩

色彩在山水画中的运用,早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中便有记录:“于是画像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11]然而,色彩的运用在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从最初重“以色貌色”“随类赋彩”的真实性发展为“但求类似”“神完意足”即可的心源之色,这说明了在山水画中对色彩运用上的主观倾向已越来越重。

从绘画的赋彩风格角度上而言,设色的浓、淡或以墨参色、纯水墨等,都与画者的性格、兴趣有很大关系。潘天寿说:“淡雅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谈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时,他说:“设色要淡而能深沉,艳而能清雅,浓而能厚古,自然不落浅薄、重浊、火气、俗气等。”再谈到以墨配色时,他又说:“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12]从传统的“随类赋彩”“以色貌色”到近代的“以墨参色”,由于历史的演变,今人已经给色彩的运用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关山月的作品《万山红遍》(图4),用色是画者对自然色彩进行提炼、加工后所得,是表达作者情思、表现时代风貌的“心源”之色,是通过主观夸张色彩来体现强烈情感的有效尝试。所以,在写生实践中,我们要灵活用色,不为客观自然色彩所局限。画面色彩的运用适当不仅能使观者“悦情”,同时可以强化画者情思,渲染画面氛围,体现时代风貌。(图5)

结 语

从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绘画风格发展来看,不难明白一个道理:艺术的发展是时代审美和文化心理结构作用下的产物。现今的山水画探索应该体现出与时代相应的审美特征。也就是说,写生实践中的构图、造型、笔墨、色彩都应体现时代感。近代的山水画吸收了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又在写生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给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在写生中,我们通过对“物理”“自然情态”的理论分析加深了对客观自然的了解和感悟。客观自然不仅是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更是画者师法自然之源,是山水画内涵得以不断丰富、深化,不断发展的源泉。而对“画理”“艺术化境”的分析理解,则让画者加深了对山水画艺术深度的认识,创作者只有真正理解艺术表现的深度才会有艺术追求上的更大发展。

猜你喜欢

画者物象美感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蒙马特与798
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