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微
2018-12-21李学芳
李学芳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强烈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为激活学生学习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可问,找到思考方向,课堂学习氛围浓烈。
部編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自觉保持公共卫生,使学生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生活图片作对比:整洁的教室和垃圾满地的教室,美丽的风景区和布满垃圾的风景区,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个?干净的环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这些生活情境学生非常熟悉,并且对比鲜明。学生一致喜欢整洁、干净、漂亮的环境,它使我们心情更加舒畅。接着教师呈现现实中不讲公共卫生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视频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说:“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后,应该直接指出来。”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在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小小环保监督员,监督不文明现象。”学生探讨欲望强烈,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这节课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学习提供直观感知机会。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辨别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深入探究提供帮助。
二、优选生活故事,提升学生认知思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件,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教学契机,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反思、体悟的。但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简单地、不挑选地呈现生活故事容易导致学生只会看热闹,而找不到课堂教学关键点。因此,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优选学生生活故事,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思维启动提供极大帮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
安全无小事,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识别危险的能力,学习《安全地玩》一课时,教师从许多安全故事中,选择三个典型故事,第一个是小明在河边捡石头玩,第二个是小红在台阶旁踢球,第三个是小刚与小华在楼梯上打闹。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想分别对这三个故事中的小朋友说什么呢?学生思维快速运转,分别找出这三个故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给出善意的提醒。故事的引入让学生在经常玩的地方发现安全隐患,明确应该在安全的地方玩耍,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随后师生进行安全警示牌的制作,教师先展示几张生活中的安全警示牌给学生观察,然后发给每组学生一些安全卡片,让学生为前面三个故事配上警示标语,学生自由创作,表达安全警示。这样学生对安全警示牌有一个系统认知,学生在生活中会关注到安全警示牌,学会有意识规避安全隐患。
这节教学案例,教师选择的三个生活故事特别具有典型性,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安全问题,通过问题解答和安全警示牌的制作,增强学生识别危险的能力,使学生受益颇深,极大提升了学生认知思维。
三、注重生活体验,强化学生核心价值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实践来强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为发动学生展开生活化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比如小调查、模拟法庭、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一定会获得更多生活认知体验,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核心价值得到强化,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成长。
学习《试种一粒籽》相关内容时,学生学习如何种植,并在种植的过程学会认真观察,养成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上的,为让学生亲自体验种植的乐趣,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理论知识学习完之后,教师设计植物成长记录观察表,让学生亲自种植一粒种子,提醒学生要有耐心,要细心呵护。这样学生在慢慢呵护、观察种子生长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神奇,生发很多感触,从而顺利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教师利用植物成长记录观察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种子的种植。在种植的实践中学生体验更加深刻,感受更丰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使学生真正有所获、有所成长。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构建与教材的多角度联系,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渗透道德与法制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唤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仁皇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