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家庭教育中“爱孩子”的理念及技术

2018-12-21孙佳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浅谈情绪家庭

孙佳佳

摘 要:每个做家长的都认为自己“爱孩子”,然而家长的“爱”,孩子能否感受得到,却未能一概而论,这也让家长们生出或多或少的困惑与无奈。本文通过对认识原生家庭、注重情绪管理、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引导技术、无条件去爱五方面的阐述,帮助广大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落到实处,学会如何爱、如何表达爱。

关键词:家庭爱孩子理念技术

“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原本我曾经毫无疑问地认为,这个简单明了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然而,当真的在一群孩子们中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答案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妈妈总是凶我!”,“我妈根本不爱我,她更爱分数!”,“我爸爸总是打我!”,“我妈妈老是逼着我干这干那,她真烦人!”,“我爸看见我看电视就狠狠地骂我,我就不明白了,他能在沙发上看电视,我怎么就不能呢?”……类似的答案还有很多,可笔者相信这些孩子的家长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这些爸爸妈妈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限制、是挑剔、是害怕、是失望、是不公平……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爱的深沉呢?[1]

一、爱孩子需要认清自己——原生家庭让“爱”生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样的结论,其实都源自于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2]

一位母亲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案例分享:我出生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我六个人组成的大家庭,后来爷爷在我三岁时去世,姑姑一直没有结婚,所以我的原生家庭比一般人要复杂许多。四个成人一起给予了我更多的关心和疼爱,也自然帮我包办代替了很多事情,这造就了我内心单纯、独立性差、责任感不强的个性特征。由于从小妈妈和奶奶、姑姑的关系就不太和谐,而他们对我又都是那么的“一心一意”,所以指责、争抢、不负责任、混乱、纠结也在我儿时的生命中不时上演,因此为了博取更多人的满意,注重他人评价、做事不主动的个性特征也在我身上形成并稳定了下来。[3]

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重大的,那么身为父母的你,有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家人的互动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深刻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你爱孩子,那么有孩子在时,你需要慎重自己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事情不需要你来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身为父母,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起责任。避免错误的传承、延续美好的品质,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培养孩子和谐的心理环境,才是爱孩子的完美表现。

二、爱孩子需要接纳情绪——情绪管理助“爱”流动

相信每个家庭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这里面有孩子的“无理取闹”、任性、坏脾气,也有家中成人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不满、委屈、愤怒、烦躁、没耐心。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本身也不是问题,它的出现是在提醒我们要去处理一些事情,要在事情中有所学习。我们应该让情绪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主人,我们要学会读懂情绪、接纳情绪、驾驭情绪,从而让我们获得一种能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把生活过的更好。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才是更好的爱孩子。

面于孩子的反复哭闹,家长们可以做的不是厉声斥责,亦不是不闻不问,而应该蹲下身来与其共情,帮助孩子领会自己的情绪,发现自己的问题。当你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想要妈妈抱抱对吗?”的时候;当你对孩子说“你很生气,你不想我们关上电视”;当你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疼,妈妈看你难过,心里也很难受”,相信孩子们一定可以得到被理解、被认可的轻松和安慰。这也正应了那句话,“不要想着去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只要自己改变了,周围的一切也都会改变。”家长们面对自己因各种原因产生负面情绪时,也可以让自己做个深呼吸,在心中默念“我要冷静”,或是干脆出门走走、听听音乐、做做运动,给自己一个情绪的“积极暂停角”。有了对孩子和自身情绪的把握和驾驭,家庭氛围好了,才能真正让对孩子的“爱”流动起来。

三、爱孩子需要积极沟通——沟通技巧帮“爱”表达

亲子间的互动无时无刻地存在着,然而互动的方式却可能因事、因时、因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沟通受阻、矛盾出现。总结起来,沟通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未能体会孩子的感受,而是凭经验武断下结论;二是认为孩子不听话,挑战了家长的权威;三是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面对以上问题,只要能在沟通和互动中做好反应式倾听(同理心)、“我的信息”表达,好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反应式倾听(同理心)要求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帮助对方呈现他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情感和需求。“我的信息”表达是要描述出对自己造成困扰的行为,及自己对行为可能后果的感受。

一位母亲使用以上沟通技巧的案例分享:以前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女儿(两岁)没完没了的哭闹。对面女儿的哭闹我之前也会尝试询问个中原因,但三五个回合没得出答案,而女儿的哭声却越发响亮之时,我的那份耐心也就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大声的呵斥“好了好了,别哭了,再哭你会吐的!”当意识到沟通需要反映式倾听、需要无限的共情之后,我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一天晚上, 我关上电视要女儿和我一起去睡觉,结果女儿就在电视关闭的瞬间大哭起来。这时我对自己说“冷静,跟她好好说”,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笑笑不想让妈妈关电视?”

“嗯……”

“妈妈把电视关了,你很伤心是不是啊?”

“不要关电视!”

“你不想關电视,也不想睡觉对吧?”

“啊!”(哭的更大声了)

“妈妈看到你哭,妈妈也很难过,但是现在已经很晚了,妈妈要睡觉了,明天还得早起上班呢。”

“明天不上班,不睡觉。”

“你不想睡觉,想让妈妈陪你对吗?”

“妈妈抱抱。”

“妈妈抱抱你,我们一起上床好不好”(说着,我便抱起了她)

“嗯。”(还哭着,但声音已经明显小了许多)

“你是想让妈妈陪你一起对不对?”

“嗯,我想你给我念书。”

“哦,好啊,我们一起上床念书吧”说着,我就把她放到了床上。此时女儿就已经擦干眼泪,靠到自己的枕头上,等着我给她念书了。

分析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妈妈一开始就把这种哭闹理解为不听话、不懂事,那恐怕接下来的互动就只能以亲子两败俱伤告终了。女儿两岁多,其实行为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只不过需要妈妈的陪伴而已。在跟孩子的互动中,家长们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和练习积极倾听、共情(同理心)、理解孩子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要,坚持“没有诱惑的温柔,没有敌意的坚定”,学会“谁的问题由谁自己负责”。

四、爱孩子需要“按部就班”——引导技术让“爱”落地

在面对孩子向我们提出的各种挑战,帮助孩子解决困扰的过程中,家长需努力做好“引导技巧四步走”:第一步是接纳。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对于孩子由此产生的情绪都要尊重和无条件地接纳。第二步是共情。帮助孩子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情绪,情绪压抑了不表示问题得到解决,而只会“积情成结”。只有在情绪得以表达后,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解脱,才能有处理事件本身的精力和能力。第三步是不断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孩子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要由孩子自己来想,而不是家长来想,帮孩子想办法只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步是在孩子提出的办法中择优作出决定。只要家长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愿意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愿意给孩子机会说出心中的想法,很多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五、爱孩子无需附加条件——“无条件”是“爱”的本质

每个做父母的都怀着一颗热诚而真挚的心想要去好好爱孩子,但是往往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会有了这样、那样的欲望和想法,使得“爱”变得不那么纯粹,反而更多的是在以爱的名义试图改造孩子,想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同时,也让“爱”变成了“控制”和“胁迫”。在控制和胁迫下生活,孩子怎么能幸福、快乐。当孩子听话、乖巧、懂事的时候,家长便满心欢喜、笑脸相迎,给她尽可能的满足;而当孩子表现出任性、发脾气、无理取闹时,家长就会怒目相视、大吼大叫地训斥、制止。怀着“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的内心独白,强制性的对孩子进行打压,而往往事与愿违,换来的是孩子下一次更强烈的情绪爆发。爱孩子应该是爱孩子身上那个真实的自己,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不管他(她)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他(她)是“乖巧的”还是“暴躁的”。我们爱的应是孩子本身,而不应只是他(她)的好脾气、好性格。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唯一条件应该是“没有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随时随地有“爸爸妈妈是爱我的”、“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的温暖感觉。

打开自己的心,让温暖和爱进来,滋养自己,也滋养孩子。

参考文献

[1]林泳.浅谈新形势下创新干部教育培训[D].发展研究,2017,(7).

[2]周骏.浅谈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7).

[3]王胜利,邓昌豫,吴超.浅谈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兵团党校学报,2007,106(3).

[4]李華.浅谈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魅力中国,2014,(26).

猜你喜欢

浅谈情绪家庭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浅谈ICP-MS的使用与保养
为诗浅谈
家庭“煮”夫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恋练有词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