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教育美学心灵审美的时代性与师德美学构建

2018-12-21李学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师德美学心灵

摘 要:教育,是可以上升到美学的,本身就包含了美学的潜质。在潜移默化中成就心灵美、成就师德美、成就共融的美感,才能更好的铸就人格的魅力。本文通过探索这三种美感,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来探究这种美学的特殊性,并最终得出结论:教育美学的美,在于它与师德美学共同熔铸了当代教师的审美心灵。

关键词:教育美学时代性共融

一、教师教育美学心灵审美的时代性

教师的心灵,具有审美性,这种审美,是基于时代造成的。每一个时代,总是赋予教师心灵的美的超越,故而,依托于时代所营造的美学意境,完全可以对教师的心灵作美学意义的评价。

教师心灵的纯粹,是教育美学“大美”的内在质点。

教师纯粹的心灵表现,是儒家倡导的“仁”。“仁”之心,关爱在不是一己的心理舒适,而是教育情感发自心灵的纯粹。因此,教师心灵纯粹的审美,可以作为教育美学所探讨的对象。对于教育美学而言,什么可以纳入教育美学的范畴?当然要建立对立统一的关系,还需具备一个质点。在教育美学中,对立统一的关系,指的是教与被教,质点,则指的是教师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具备了这个质点的特质,是必然可以建立教育与被教育的辩证关系的。当教师心灵作为承载质点而将被教育者的心灵作潜移默化的提升,并对社会产生无形的但是确实是巨大的正影响,那么,这个质点就是美的。由美的质点而沟通的对立统一,可以形成“大美”。

教師心灵的纯粹,具有深度的美学意义。

从教育美学的本质来讲,通过教师心灵的纯粹所建立的美,表达的是教育者主体自身的“教育美”的信念,自心灵深处即认可的对“教育美”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带来的心灵愉悦感。教育可以产生美,这是美的无限。教育的美来自教育者的心灵,因为教育者在心灵深处,是对教育宗教般的虔诚。教育的虔诚也激发了教育的情感——教育审美情感。正如当代美学大家陈望衡在其《当代美学原理》一书中所认为的:“审美情感的精神性主要体现在它与理性的统一上。情与理融合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点”[1],他还认为,审美情感具有主体性,即使不是对象的情感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才构成美感的本质。依据这个原理,教育审美情感的主体性,就是教育者心灵活动的精神主体,教育审美情感用理性的方式促成教育行为的实施,并把握在陶冶被教育者心灵,荡涤被教育者心胸,用洁净的理性来与审美情感结合,创造精神的美的世界。

二、师德美学是教育美学的分支

将教育审美美学延伸思考,作为教育者主体存在的美学思想中,师德美学与教育美学是同步的。完善人格、人品,提升教育者的个人教育美学的品操,是教育美学不断进步的理论支持与推动力,也是教育美学的分支。

师德美学,以教师个人的修养来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师德美学的意义,在于从伦理学与社会学的约束中,形成师德的形而上的沉思。故而,师德美学有着伦理学的影响,这个影响,还是比较重要的。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中,有师即父的称谓。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就是说,师在伦理学上的定位,是与父等列的。父之地位,形成了一个小宇宙,是“家”概念的主范畴。没有父,就没有家的安宁与稳定,也就不能形成父权体制所造就的“父”之美。所以,由“父”而演绎的“师”,无疑其地位是至高的。

在社会学中,师的美在于其权威性、专业性与类似至亲的无间性。此三点,也决定了师在社会学中,与父之名而实归。师德,成为美学,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师德的无尚地位,在于其影响的潜移默化。在中国的师德美学中,一直提倡授人以鱼没入授人以渔的观点,而“渔”,更首先重在“做人”。育人的成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一世。当师德所产生的个人人格魅力——即师德之美,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正能量的价值一致,那么,这个师德的美,就是被尊崇的。而美具有永恒性,师德之美,也有永恒的一面,但是需要用一生乃至于几世来验证。

师德美学的美的核心,在于师德作为审美对象,是无形的。师德美学的核心,就是师德能够作为品鉴的美的对象,在率先垂范的作用下,彰显教育的伟大。李泽厚先生说过:“(审美)有了这一份态度,就给现实俗世增添了圣洁的光环,给热衷与人际伦常和名利功业者以清醒冷剂。使被种种异己力量的奴役所扭曲者回到人的自然,回到真实的感性中来”[2]。宗白华先生也说过:“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3]。当前社会,缺乏师德,就是将师德美学的纯粹化为芜杂的凌乱的自我贬低。缺乏师德,也就没有师之美可言。

三、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共融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我国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验证了本文作者所设想的,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是共融的,它们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共同推动了教育整体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教育美学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实现教育的信仰与崇高之美,在教育者的心灵中,需要做到探索带来的审美愉悦,用学养与修养来提升自身的美学品味。只有这样,教育美学才是为历史所重视的,为历史所检验为正确的美学。而师德美学,则需要在教师的“德”上,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与时代同步。

教师教育的美,具有情感的感召力,师德之美,亦具有情感感召力,两者的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未来的发展之路。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所展示的,正是“大美”。“大美”,不需要过多的宣扬,而是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在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上。作为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所实施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在情感方面所形成的美的素养,是检验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标准之一。因此,要求教师教育与师德,在美学上,必须要融合在一起。不具备教育美学的教师,没有师德的教师,就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也不具备教师的资格。所以,两种美学融合,也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是缺一不可的,仅仅在教育中体现美、融入美、昭示美,还完全不够,还需要有正能量的师德。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在自我膨胀与自私甚至猥琐中,成为社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四、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构建的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带来教育繁华的同时,也带来教师对教育美学的茫然忽视与对师德美学的不自知。而教师在心灵深处,扎实的构建一座美学意义上的心灵大厦,并能够与师德美学完全融合,那么,中国的教育事业,则呈现一种正能量所充盈的教育美学意义的阳刚之美。

构建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融合,可以带动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代社会在教育上,处于时代信息冲击下的盲目状态。这种盲目,是教师教育美学建设的空缺所导致的,也是师德美学自我信仰喪失导致的。利益与自我认知的无知,一己之利在心灵深处的积攒,均会使教师不修养自己的身心,不认同一直存在的教师教育美学。乃至于在对象关怀上,上升为一种罪恶。而构建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是由内而外的形式统一过程,从教师心灵的最深处开始构建,则可以纠正教师偶尔闪现的自私与贪婪的一面,在精神的源头上就树立其“大美”而不是“小我”的高标。一旦两者真正的融合了,则社会教育事业必能走在“大美”的正路之上,而不是旁枝末叶的邪恶滋生。

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融合构建,必定能引领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新风尚。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在教育上是以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双重构、双融合开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探究两种美学融合的伟大。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基点,是孩子的教育,是孩子心灵的美的陶冶。从小学这个阶层就树立的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双融合,及至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若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师教育美学与师德美学的体系,在纵向与横向上作一网格式的构建,那么,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就必定会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因为教师要影响学生,而学生成长之后,会更广阔的影响社会。一个由教师美学与师德美学所承载的教育,一个由教师美学与师德美学所承载的社会之精神,设想一下,都是欢欣鼓舞的。

总之,时代赋予了教师教育必须以美学的高度出现,更赋予了教师的师德,要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之上,还要两者紧密的融合。在心灵深处构建教师教育美学,提升心灵的纯粹性与圣洁性,作时代性的心灵唯美超越,在师德美学上,以人品、人格为美学品操,在两者的共融中,存正气、发正音、养浩然之气。那么,未来的社会整个精神境界,必将能够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望衡.现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5.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0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2.

作者简介

李学更(1978.11—),男,山东济宁人,研究生,保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美学。

猜你喜欢

师德美学心灵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纯白美学
唤醒心灵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