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8-12-21黄彦菲
黄彦菲
摘 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进行本科生教育,可以尝试探索一条跨学科的、以践行“传统文化”为手段的创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第二课堂”明德人文人才培养项目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兴趣出发,以传统文化为桥梁,通过书法研习、游学实践、中西比较研讨等跨学科模块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跨学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校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建立文化自信与教书育人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至1937年成立于延安的陕北公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围绕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2013年,学校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着眼于“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通过精实课程等八项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真知识、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致力于培养具有厚重品质,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在“第一课堂”的建设中,学校陆续尝试建立一批本科跨學科人才培养实验班,如人文科学实验班,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实验班等跨学科门类,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实验班。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上,由学校学生工作部牵头,于2015年开始试点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厚重人才计划”)。该项目旨在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鼓励不同学科在实践中的交叉融合,面对全校不同专业本科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在“第二课堂”的展开与实践中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底蕴的“厚重人才”。
“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跨学科培养机制的尝试
“明德人文”作为学校“厚重人才计划”首批的两个试点项目之一,由文学院牵头实施,围绕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力图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人文学科综合教育体系,夯实本科生综合人文素养。项目实施之初,以“立德树人,修身崇文”为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明德人文”是在本科生修习学分的“第一课堂”外,通过“夯实基础、感悟社会”和“拓宽视野、勇于实践”的两大学习板块,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立足当下,思考经典文化的当代价值,并习得传统艺术技能,发挥“第二课堂”具备科学、完善的培育体系而又具有较大可创新空间的跨学科学习和实践平台的作用。具体的培养方案围绕“课程学习、研究实践、国际交流、课题研讨、公益服务”等方式展开,以经典文本为起点,在当下语境中解读传统文化和文明智慧,并将理论学习带入实践思考和游学考察之中。
1.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融汇多学科理论方法
“明德人文”的亮点在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不断创新理论学习的形式。不同于传统、专业的国学教育,“明德人文”以“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由导师组量身定制多角度的选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经典的方式。导师在具体的读书会、讨论会、辩论研讨及案例分析中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及时反思、整理学习心得,以适合本科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索古今之变的具体含义,追寻现代社会中的传统精神和文化遗产,发现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不同专业的学生至少要参与两次学术课题讨论会。“明德人文”以“第二课堂”的灵活配置方式让学生的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理论学习之外,“明德人文”还设有游学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如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参观,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成果直接接触中,认识大国气度背后的物质文明、科技创新和文化硕果;开展历时一周的敦煌游学活动,在“一带一路”的枢纽上重新思考敦煌文化和现代敦煌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等。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本科生“身临其境”地思考文明历史,学习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所培育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
对文化自信的建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品质,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理想和信念,是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厚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使命就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努力奋斗的根本使命。”[2]因此,要帮助学生建构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就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德人文”项目鼓励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中重新思考传统文化和文明经典的意义,正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的良好尝试,又通过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两者的良性互动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文化自信的建构。
1.拓展学习范畴,充分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明德人文”人才培养项目设置了“人文四艺”的培训方案,在传统的琴棋书画基础上,拓宽传统琴棋书画“四艺”的学习范围,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该方案以音乐、智力运动、传统体育运动、视觉艺术等为渠道,提高本科生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人文艺术情操;以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实地参观为兴趣的激发点,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敦煌艺术博物院等“国家宝藏”藏地,以有形的、静态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去体味无形的、动态的文化历史。
2.追寻文化源头,在体验中建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被用来观赏体验,而且还具有美学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功能。“明德人文”聘请书法教授定期为学生们讲解“中国书法史”,并指导学生临摹书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在亲手研墨、握笔的过程中,思考中华文明书写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联,理解汉字及其背后的蕴含,理解汉字的产生、沿革和书写过程中沾染的历史印记,让学生见微知著,深刻体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现代文明的厚重底蕴。认字、解字、临摹,也正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无论哪个学科,只有清楚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在母体文明中发展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跨学科的桥梁,让青年人在多元知识的融会贯通下,为中国文化所骄傲自豪。
在进行传统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学科壁垒不复存在,学生无论来自哪个学科,都被最本真的热爱引导着、走入了中华文明的宝库,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再升华至文化自信,“明德人文”的跨学科培育尝试,积极有效地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对于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而言,了解我们所处时代和国家的文化与传统,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是一门人生必修课。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对具有自身生命力和特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习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与勇气,从而激励大学生焕发出创新的活力,不断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或是鼓舞大学生奋发进取,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传统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见证中国文化的魅力。
3.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活力,更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的定义,刘士林(2009年)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3]云杉(2010年)也给出了另外一个颇有价值的阐释,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
“明德人文”这一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对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为手段,以文化自信的建立为目标,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学习与实践。传统文化唤醒了参与者对中华民族文明血脉的深刻认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自觉认识。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天然活力,在跨学科培养路径的正确引导下,为这些年轻的本科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支援。现代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丰富,社会文化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自信的确立离不开对中国自身传统文化优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经过革命和建设的洗禮后,在新时代下熠熠生辉、傲然独立,绽放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扎根于五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了源源不绝的生命活力。传统文化为现代发展提供养分,现代发展反哺传统文化增益其光芒。所以,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才能更加自觉、更有信心地屹立于世界文化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历史上的今天[EB/OL].(2017-10-03)[2018-04-03].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lssdjt/2009-10/02/content_18646607.htm.
[2] 张晓光.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J].前线,2016(12):17-19.
[3] 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40-45.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文稿,2010(17)4-9,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