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2018-12-21姚静仪
姚静仪
摘 要:高校行政事务管理为高校发展教学科研、实现社会服务提供基本保障,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直接关系着高校核心任务的完成率和贡献率。结合笔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在岗交流的观察与思考,介绍其高校事务管理特点并作简要分析,希望从中总结提炼出一些先进经验,以供借鉴。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高校;事务管理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意味着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高成才率的人才培养、高貢献度的社会服务、高影响力的文化塑造,而且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能的事务管理。了解世界知名高校的高校事务管理机制和特点,有助于我国高校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和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提升事务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为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基本概况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曾在现代大学模式建立中发挥里程碑作用,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地位“显赫”。德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其深厚的教育传统和尊重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这种传统和理念浸透在德国高等教育方方面面,管理体制也呈现出典型特点。
第一,定位上将大学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德国大学属于国家机构,大学教授以及正式雇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责任权利进行约束和保障;政府通过立法、规划等手段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与方向进行调控,通过建立并实施教育评估体系①来强化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质量意识,确保教育目标达成和质量提升,同时在预算、人事任命等非学术事务上对高校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理念上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调控引导、高校高度自治。长久以来,大学的研究自由、教学自由是被政府认可的基本法权。近年来,大学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和要求更加突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更倾向于宏观调控式,各大学也都在积极探求政府法律监督基础上的更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管理体制。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采取各类委员会调控下的校长(执委会)负责制。设有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学质量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卓越委员会、国际理事会、首席信息官(CIO)理事会、选举委员会、博士学位委员会等。这些专门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对学校的事务进行决策。学校的事务管理由校长(执委会)领导下的行政体系来执行。院系行政事务管理体制类似于学校,也是各委员会指导下的系主任/院长执委会形式,并且对内部行政架构和岗位设置有绝对的自主权。
第三,财务上进行控制和管理。德国政府实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方式,由政府提供大学基础运营的全部基本费用。经费划拨依据教学、科研、资助、基建、社会贡献和专项等。这种做法,一是能促进公平入学,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二是能正向激励教学科研人员,以确保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同时,在政府主导下,引入第三方基金,刺激大学的多样化发展。正是这样,政府通过资金保障和支持这一隐形之手,实现和加强了对大学的控制与管理,使政府、市场和大学形成了新的权利关系,为达成高等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总目标奠定了基础。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该校2016年获得国家补助318.5万欧元(包括61万欧元的退休福利和津贴),第三方资助131万欧元。
第四,发展上推行审慎市场化。德国大学不是把教育视作产业完全推向市场,从行业本身去获取利益。德国高校的市场化主要体现为采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发挥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例如:政府财政拨款是依据高校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目标合约”的完成情况,除了1/3的基本费用外,拨款会依据大学教学、科研、学生多样性、继续教育等指标的绩效来进行动态调整。德国大学倡导专业研究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相关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或知识沉淀,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相契合。同时,政府还会推动社会专业团体广泛参与高等教育,这样不仅洞悉了社会需求,而且还能周延甚至超前地进行社会服务,大大促进高校与国家、社会协调发展。
关于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作为德国“精英高校”重要成员的柏林自由大学,其严谨规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结合笔者的观察与思考,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第一,树立并强化契约精神。德国教育法规体系健全,全民法制观念强,学校、雇员(包括教授和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清晰,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通过法规、制度就可以很好地约束和规范管理秩序。加之国民文化严谨刻板、守信守约的影响,管理体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依据岗位要求,按照与学校签署的工作合同约定严格履责。我国高校应该培养并逐步强化遵约守信的观念,将岗位责任履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
第二,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校园内的每一个群体都应当被视作学校发展进步的权利主体和能动力量。为此,行政事务管理应突出并强化各个群体的主体性,尊重每个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在各种辅助性的决策、咨询、协调委员会里,都要安排普通行政人员担任代表,以充分发掘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潜能。
第三,推崇个性管理的管理架构设计。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自主权,不仅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而且在行政事务管理方面也应如是。学院完全可以根据学院实际自行确定学院行政事务管理架构,可以采取各委员会指导下的系主任/院长执委会形式。各委员会中应该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和行政人员,还可以包括校友或校外知名人士。这些委员会在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及学院的重要事项上可以拥有极大的建议权甚或决定权。同时,学院可以依据学院实际设置行政部门,每个部门岗位的职责和业务划分也可以各有不同,只要能对接并覆盖学校业务即可。
第四,强调分工协同的流程工作模式。分工协作的团队工作模式应该是最符合现代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实际的模式。为提高效率,行政部门内部最多为两级管理体制,由部门负责人领导和统筹,下设多名行政专员。部门内实行项目制,专人主责;建立科学、完备、规范的工作流程体系,在行政管理中强化过程监控效果。同时,部门内应采用AB角形式,不同专员在全权负责自己的主责项目外,对他人主责项目进行有限辅助,确保较好地做到正确站位不越位、发现缺位及时补位。
第五,重视行政人员能力发展。主要依托学校层面人事或人力资源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对在职行政人员进行统筹培训,为行政人员全面发展助力。可以联合校内继续教育方面的学院或机构,科学安排常设课程和专题培训:常设课程每学期固定排课,随时可选,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与调适、身体健康与体能素质提升、工作潜能激发、业务能力训练等;专题培训则是针对不同业务或岗位履职能力需要开设的专题短期培训。课程体系设计要尽力科学完备,从员工内在动力驱动到外在业务技能加强最好均有涉及,兼具理论性、实用性、趣味性;课程应是免费的或由单位付费,所有培训时间应计入工作时间。此外,还可以建立一支业务专家(顾问)队伍,使得行政人员可随时请教咨询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第六,注重行政人员多元化,特别是国际化。在全球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也应当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例如:可以通过多个基金组织的不同专项活动为行政人员创造和提供与他国、他校行政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柏林自由大学采用的是伊拉斯谟计划,这个原本只针对学生、学者的欧洲交流学习计划,现已经扩展到了行政管理人员。在该校一年一度的“国际周”活动中,也专门设计了“行政人员国际交流坊”,参会人员从欧洲大陆也扩展到了亚洲。
第七,提供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基于即时交流和准确获取信息的需要,高校在满足科研教学的同时,应当对行政管理体系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同步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以用户体验为重,开启多种关键词搜索服务,所有信息都纳入学校网络服务流程,并被分类处理。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师或学生的服务请求能够迅速响应;另一方面,行政人员也能非常便捷地查到相关信息,给予师生快速有效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
对我国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创新实践的建议
第一,加强行政事务管理顶层设计。要对行政事务管理的主管部门、责任主体、管理事项、服务标准、工作程序、协调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形成指导性意见。特别要贯穿法律觀点、法治精神、大学章程意识,健全教育法规、学校管理规则,明确行政事务的责任定位、管理界限和目标要求,要在教师、员工和学生中形成共识,形成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力。
第二,加强行政人员的主体意识树立。把教育引导行政管理人员树立独立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作为学校行政事务管理的基础关键内容。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行政人员成长的切实关心,从思想上让行政人员明白自身所具有的独立主体地位,所应当承担的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的责任主体地位,尊重行政人员个人发展权利,培养行政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激发行政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这是实现行政人员成长、做好行政事务管理的最重要的个体内因,也是真正实现一流管理的关键所在。
第三,加强相关人员的任用、管理、考核、评价和问责、激励。改进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探索“持证上岗”制度,提升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行政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估工作绩效。打通部门间、院系间管理干部的交流使用通道,形成“优进优出、科学流动”的高素质从业队伍。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完善对行政管理工作者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岗位荣誉感、事业成就感、组织认同感。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以崭新面貌屹立世界东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都需要创新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高校在坚持“四个自信”的同时,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一切优秀的、可以借鉴的管理文化。总体看,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较好地处理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合理运用了市场积极有利的一面进行资源配置,坚持自主特色发展,注重宏观引导与微观治理相结合,其中的经验值得深思与借鉴。我国高校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突出优势,创出特色,力争在创建“双一流”的征途上树起标杆、成为先锋。
注释:
①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会议决定设立一个专业认证委员会,成员由高等院校质量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经过德国高校校长委员会、德国学术委员会及文化部长会议等机构同意后任命。这是一个独立机构,承担不受国家干涉的专业认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新变化[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18):24-28,33.
[2]周丽华.德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5-110,160.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