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8-12-21蔡敬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高水平一流

蔡敬民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技术和文化支撑。在新时代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高水平建设关乎国家社稷,关乎民生福祉。要着力“八个转变”,深化内涵建设;要着力平台打造,履行使命担当;要着力办学效益,提升实力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高水平;一流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双一流”建设大力实施,同时,地方高校应用型发展政策不断完备,地方应用型大学正面临推进高水平建设的难得机遇和良好氛围,办学活力不断释放。合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长期致力于应用型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与德国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着力“八个转变”,深化内涵建设

2003年,学校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并且在全校得到实施。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学校一直不断在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体系化建设进行探索,着力突破同质同构,系统构建了“八个转变”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

1.办学理念向“应用型”转变

为突破高校同质同构的问题,2003年,学校提出建設“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通过国际化的理念、思路和平台推动学校发展,同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针对应用型本科是否是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提出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应用为重点”;2013年,针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出要坚持应用型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

2.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

为使学科专业服务区域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突破学科定势,设置新专业;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增加专业社会适应性。例如: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学校及时调整设置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交通工程等新专业,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学校专业密切对接合肥八大支柱产业;根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学科交叉专业,如创办目录外专业—经济工程专业(已通过德国专业认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管理人才;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嵌入式硬件拓展模块,满足企业对该领域人才需求。

3.培养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

产学研合作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型高校要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深度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各环节实质融入,推进一体化的建设,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和概念。实践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定位、目标、路径、方法。

4.课程体系向“能力导向”转变

实现从“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向“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转变,即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以专业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这是非常重大的一个改变,要求基础课要适用,课时适当下调;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降低重复性;专业课要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学校提出了“课程结构模块化”的新教学理念,并已经完成了25个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坚持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人才培养的“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关注的是学生学完一个模块以后就能获得哪些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教师要讲什么。学校不断完善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逻辑步骤,即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子能力→确定子能力的知识点→构建模块→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学校正在不断深化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关键能力”模块,把专业以外的、学生适应职场发展的重要能力纳入进来,如交流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还把创新创业实践、“双师型”课程、企业课程融入到整个教学模块当中,提升学生适应职场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中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课程教材。

5.教学过程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落实“以学为中心”理念,从制度、方法、考核和保障上,系统构建教学新机制,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第一,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由以往只关注对教师“教”的考核,转变为更加重视对学生“学”的考核,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设计教学制度体系。

第二,制度。将过去以教师“教的工作量”为核心的学分计算方法,改为以学生“学的学习量”为核心的学分计算方法,有效规划学生课内外学习,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同类型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不同学习量的基本办法与标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方法。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引进了很多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PBL)等。在这些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履行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尤为关键。

第四,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断完善自主学习考核方式、内容,实现从单一知识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综合性评价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保障。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加强信息化、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管理,实施开放制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

6.师资队伍向“双能型”转变

“双能型”教师是指教师需具备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例如:德国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必须博士毕业且有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瑞士要求应用型大学教师必须博士毕业且具有10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所以,如何把“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起来,企业工作经历非常重要。为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了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办法,同时,制定了“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实施了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目前,学校专业课教师“双能型”占比56.46%,工科占比64.29%。

7.资源保障向“两个开放”转变

资源对地方高校非常重要,要在三方面实现资源保障向地方和国际开放。在师资队伍方面,要实施对国外高校、行业企业的“开放式引入”。在平台建设方面,要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依靠平台申请科研经费和进行人才培养。在资金支持方面,扎根地方土壤,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8.质量评价向“两满意”转变

建立25个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将学生评价、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招生就业评价、第三方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 实现内部评价向内外结合转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观的转变,把“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着力平台打造,履行使命担当

1.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平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定要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平台,服务区域创新发展。学校和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安徽省巢湖污染治理研究院建在学校,和世界十大环保集团之一的德国欧绿保集团共建中德固体废弃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固废处理、环巢湖治理、电子垃圾处理、汽车垃圾处理等。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共建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与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一批在华的德资企业全面合作,促进环境技术在中国的转化。在工业设计方面,与深装融电集团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学生在中心真学真做,培养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促进工业设计创新与技术融合。

2.打造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传承发展区域文化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学校传承研究合肥文化,先后做了刘铭传研究、朱子研究、淮军文化研究、环巢湖文化研究、合肥文化研究、廉政文化研究、合肥旅游研究等。承办了“海峡两岸(合肥)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撰了《大湖名城—合肥地域文化研究丛书》、承担“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价值转化”重大项目《大湖名城—合肥文化十讲》。

3.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开放发展

地方高校要站在国际化的平台推动区域的开放发展。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认为,安徽对德国合作有“三大”重点,即大众汽车、大陆轮胎、大学(合肥学院)。学校与德国、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家的六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建立“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帮助合肥市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韩国瑞山市结为友好城市;助力黄山市与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结为友好城市。此外,学校和全球中小企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助安徽省承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协助合肥市引进德国大陆集团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协助合肥市引进“韩国城”等项目。

近年来,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五届“环境知识与技术转化国际会议”以及“面向21世纪新农村建设中韩学术研讨会”“2007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亚太国际論坛”、国际节能技术建筑平台会议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2016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安徽省在西欧的第一所孔子学院—由学校共建的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揭牌。

着力办学效益,提升实力水平

1.本科生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

地方应用型大学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近五年来,学校在校生获省级及以上奖2,403项,其中国家奖779项,国家级及以上科技创新类奖296项;全国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45强;获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991项,获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奖项41项,国家级铜奖6项。

2.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招生形势好

学校2015年和2016年文科、理科招生均位居省内二本批次高校第一。2016年,部分专业列入一本招生。2017年,主体专业进入一本招生。2018年,整体进入一本招生。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授予“全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3.在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09年,教育部高教司来学校调研,形成了《有关合肥学院等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总结为七条经验、三点认识和四条建议。2015年,教育部第63期《简报》做专题推广。2017年,《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学校经验专题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全国527所高校、1,300余批次来校调研。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高教处处长集体来学校考察。学校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报告32场,创办《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搭建国际交流和研究平台。安徽省教育厅、长三角地区分别成立了以学校为常任主席单位的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长三角地区应用型高校联盟。

(文章根据作者在“第二届全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和麦可思2018年高校管理论坛上的报告整理而成)

(作者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高水平一流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我国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运动员技术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