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1罗昊玭李平
罗昊玭 李平
【摘要】语言是际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传授语言知识还不够,更应该把这种教学放到德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以便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所表达出的文化信息,最终使学生具有正确运用德语的能力。文章从汉语和德语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探讨德国文化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德语教学;语言;德国文化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一般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商学院中德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为例”(项目编号:2015082);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以《德国文化与德语》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16Y002)。
一、引言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也是社会文化的容器和载体。语言背后包含了民族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反映了该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往往出现重理论而轻文化背景的现象,德语教学亦是如此。本文结合笔者学德语和教德语的经历,探讨在德语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識的传授,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德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作为我们日常交流和沟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语言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其表达形式也不同,究其根本始于文化的差异。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区域为特色的语言,同时借助语言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会在生活中对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德语语言承载了德意志民族在历史积淀中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各个社会独特的文化源自于其本身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德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德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要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德语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就必须重视在教学中引入德国的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使用更符合德国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相反,尚未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障碍,轻则产生误会,重则不能顺利交流。教学中应该把德语的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增强学生对中德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运用德语的能力。
三、中德语言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背景不同,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
(一)词汇层次的差异
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必然存在着词汇空缺现象。空缺现象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在一种社会里的某物在另一种社会里没有对应物,二是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一样,这主要涉及文化传统。比如,汉语中的“风水”如果直译成“Wind and Wasser”,这显然不是汉语所表达的意思。
(二)语言结构的差异
汉语注重意合,只要求传达意义,德语则注重形合,要求语言结构一定要合逻辑,名词动词各司其职,分别担任主谓宾语。如果动词要用在主宾语位置上则要有变化。例如:Ich gehe.Du gehst.汉语中“去”这一动词不随人称变化。
(三)观念和习俗差异
除了德语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外,德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必须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不同的民族在运用一些拟人的动植物产生丰富的联想时,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情色彩差异很大。德汉习俗中对动物的喜好源于深层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汉语中“龙”被看成神,是一种象征着吉祥的动物,是权力的象征,而德国人则把Drache看作一种凶残肆虐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汉语中的“猪”被看作好吃懒做、贪吃贪睡的象征,而德语中的Schwein则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是幸运的象征。在德语中一个众人皆知的句子:“Ich habe Schwein gehabt.”从字面上理解是:我有一头猪。如果对德国文化了解甚少的话,很难从根本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如,德国等西方国家忌讳数字13,视13日星期五为不祥,法律禁用纳粹或其军团的符号图案,讨厌菊花、蔷薇图案和蝙蝠图案,禁止送菊花、玫瑰、蔷薇,且枝数和花朵数不能是13或者双数等。
(四)中西习语的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渊源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习语的差异。在西方文学中,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与传说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到了许多语言现象。所以在德语讲授中,教师要注意这些文化典故的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德语的一句常用谚语“Jeder ist seines Glückes Schmied”,中文直译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幸运铁匠”。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无法将铁匠和幸运联系在一起;而在德国文化中,马蹄铁是幸运的象征,所以打马蹄铁的铁匠就被视为幸运之神。
(五)修饰词的搭配差异
搭配关系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将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德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德语中应为“Schwarzer Tee”,德语中的“Schwarzer Kaffee”在汉语中则是“浓咖啡”,中文中的“大雨”在德语中则应为“Starker Regen”。
(六)语言意识和语言习惯
德国人特有的语言意识、语言习惯使得德语更复杂更微妙,这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的语言表达中看到。比如德国人拒绝别人的邀请时会说“Ich h?tte gern auch mitkommen.Aber...”德国人会觉得直截了当地拒绝别人不好意思,因此使用这样婉转的说法。德语中的复杂和微妙之处,就是源于德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考方法、社会构造等所构成的德国文化。若不了解中德语言文化差异,交流时难免出现误解或表达不当。
四、在德语教学中引入文化
在德语教学中,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生动,更易理解,更易掌握。
(一)引入趣事
对于数字手势,中、德文化差别较大:德国人伸出一个拇指表示“1”,然后依次加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表示“2”到“5”,再配以另一个手,表示“6”到“10”。因此,中国人表示的“8”在德国人眼里实际是“2”,而中国人的“6”“7”“9”则根本无法被理解。
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引入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趣事,可以在增强课程趣味的同时,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例如一个德国朋友初次到中国,想买两个汉堡,因为不会中文,也不太了解中国文化,为了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习惯性地伸出了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来表示“2”,结果售货员给拿了8个,而这位德国朋友一脸惊讶地看着售货员拿了一个又一个汉堡;另一位德国朋友在中国入住酒店,一次需要留下房间号,但中国的服务员将德国人书写的“1”误认为了“7”,最后联系时出现了差错。在讲解的同时展示中德数字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和中德数字书写示例(如图2 所示),或教师做出手势,书写示范。
(二)引入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随时引入德国文化的介绍,而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做练习的时候,常见到德语题目“Kreuzen Sie bitte an.”(请您打叉)这点中国学生都很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讲解德国人的习惯。德国人很少用到“√”这个符号,在填写表格勾取选项的时候,都是用“X”来表示确认的。中国人也可以入乡随俗用“X”来表示,当然,如果你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被理解。同时也需要提醒学生不要用“X”来表示否认,会引起误解。这种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多次跟学生强调,并带领学生巩固练习。
(三)借用影视作品增加趣味
电影作为一种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媒介,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素材。通过电影,学生可以较直观地学习到德语的对话、词汇,以及德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例如电影《无耻混蛋》讲述了二战期间美国精英士兵和英国间谍里应外合刺杀希特勒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镜头:化装成德国军官的英国间谍西考克斯中尉在酒馆里暴露了身份,不幸在枪战中牺牲。使西考克斯暴露自己英国人身份的不是他奇怪的德语口音,而是他表示数字的手势(如图3所示),坐在他对面的德国军官邪魅一笑,已经看穿了一切。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德、英、中三国数字手势的对比,加深对数字表示区别的印象。
(四)引入谚语
谚语或俗语通常能很直接、形象地体现一种文化,通过谚语进行中德文化比较是一个很好的授课切入点,将德国谚语或俗语和学生很熟悉的中国谚语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新学习到的德语,又能切身体会到中德文化的差异。例如“Alle guten Dinge sind drei”,中文直译是“好事成三”,而中国人常用的是“好事成双”,这就是中德两国文化上对数字使用的不同。
(五)引入文学作品
简短的文学诗歌既能增强课堂趣味性,又能了解德国文化,同时体会词句间的差别。
例如Rudolf Otto Wiener(1905-1998)既是教师也是作家。他的Empfindungsw?rter(感叹词)这首诗包含了日常的词汇、列表、重复和变化。摘录如下:
Empfindungsw?rter
Aha die Deutschen
Ei die Deutschen
Hurra die Deutschen
Pfui die Deutschen
Ach die Deutschen
Nanu die Deutschen
Oho die Deutschen
Hm die Deutschen
Nein die Deutschen
Ja ja die Deutschen
——Rudolf Otto Wiemer
该诗共十句,分别用了十种表示语气的词:aha(啊哈)、ei(唉)、hurra(好哇,乌拉)、 pfui(呸)、ach(啊)、nanu(咳)、oho(哎呀)、hm(嗯)nein(不)、ja ja(是的是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该诗,体会不同语气词之间表达感情的差别。
五、德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生动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德语主要是在德语课堂上,平时缺少应用德语的环境和场合,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课堂教学应是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体态语言是活化课堂的有力手段,还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教学活动。
(二)注重文化意识
在德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使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被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当中,插入大量德国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把静止的事物活动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对人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多元刺激,有利于学生接受,对二语习得的兴趣和收获都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四)教学节奏快慢交替
武汉商学院低年级学生德语基本是零基础,但学生均有英语基础,且部分学生英语较好。教师上课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慢时适时降低难度,快则凝聚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把鼓励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五)巧妙结课
余味无穷的结束。教师可以用“Ausgezeichnet! Gut gemacht! Wunderbar!”等赞美语总结全课,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结语
德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德语教学中融入德国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正确应用德语语言。
【参考文献】
[1]顾江禾.大学德语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Jack Moeller, Winnifred R.Adolph, Gisela Hoecherl-Alden, Simone Berger.你好!德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张莹,冯菲菲.德语教学中的德國文化导入初探[J].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2015(09):30-31.
[4]匡洁.留德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德国国情课为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0-73.
[5]龚洁.德语二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103-105.
[6]李秋梅,李清华.德语(二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1).
[7]杨欣文.浅议德语二外教学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1(1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