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国家自信

2018-12-21孙雨欣

赢未来 2018年21期
关键词:自信

孙雨欣

摘要:自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个人与集体,大到一个民族与国家都不能缺乏自信。对个人而言,自信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它给人鼓舞、给人力量,给人憧憬。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自信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合力;是主导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定力。

关键词:自信;精神动力;国家与民族

一、自信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自信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精神动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曾忘记,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段屈辱史。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灾难深重,许多仁人志士为挽救国家民族大厦之将倾,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我们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终身为反清及捍卫民主共和而奔走呼号,推翻了几千年的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在血雨腥风中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成为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中坚力量。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声宣告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自信。成立后的新国家一穷二白,还没有来得及搞经济建设,美帝国主义联合15个国家军队组成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侵犯我国东北边境。美帝国主义准备与逃亡台湾的国民党互为犄角,想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中国人民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破灭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派的黄粱美梦。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不可战胜的气势和极强的国防动员力量,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长期稳定和平的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准备看共产党的笑话,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只会打战不会搞经济建设。但经过三年的努力,整个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较快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均远远超越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科研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我们伟大的科学家们还研制出“两弹一星”,让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拨乱反正之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40年改革开放,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十八大以来,中国迈入新时代,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奋力开创的。

二、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人心的合力

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人心、战胜大灾大难的坚强力量。和平年代自然灾害考验着一个民族和国家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就是战胜灾难的必胜信念。还记得二十年前那场肆虐大半个中国的洪水吗? 1998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灾情之痛超乎想象。在灾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朱镕基总理亲临石首调关矶头抗洪前线,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军民全力抢险、营救百姓生命财物。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还记得十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灾害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顷刻间,山崩地裂,整个县城变成一片废墟,部分救援地区成为一座座孤岛。大地震造成约6.9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8万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2亿元。这次灾难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当天下午就来到川北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慰问受灾群众,鼓励大家要振作精神,坚强起来,互相帮助,重建家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南海日夜部署救援工作。5月16日也亲自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中央军委总共调动军队和武警官兵6.4万人,动用直升机96架、民用飞机30架,将部队和物质直接空投到地震灾区。来自全国各地企业、人民、海外华侨、以及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达762.14亿元,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人民子弟兵、医务工作者、国内外救援志愿队以及广大的志愿者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通过汶川之窗,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美国《洛杉矶时报》2008年5月17日在头版发表文章说,中国领导人跋山涉水,不畏艰难,到地震现场慰问灾民,亲自指挥救灾行动。这表明中国领导人关心民众疾苦,重视民情,身体力行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国各地群众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血,要求到灾区救援的人排起了长队。这一切表明中国是一个充滿生命力的国家。

三、自信是主导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定力

自信是当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定力。当今国际社会纷繁复杂,大国利益较量日趋紧张,各方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区域性常规化战争仍不可避免。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大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一个和谐新世界。在当今国际交往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世界正义。倡议“一带一路”,以合作促发展,以互通促共赢,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

一个民族没有自信,国家就没有希望。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当下是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刻,再经过中华民族半个世纪的共同奋斗,中华民族将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参考文献:

[1]杨立群.汶川向世界打开一扇窗.解放日报.2008-05-21

[2]金鑫.中国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今日中国.2018-07-18

猜你喜欢

自信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的赞美是阳光
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教学创新
重塑中职学生自信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快乐学习英语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