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彝族小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思考

2018-12-21吉泽尔杰

赢未来 2018年21期
关键词:彝族提高小学生

吉泽尔杰

摘要:彝族聚居区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汉语言能力成为制约彝族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从语言这一根本入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把握彝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我所在的地区为四川省凉山市,其面向的广为彝族学生,将结合实际情况,试图寻找适于当地彝族小学生学习汉语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彝族;小学生;汉语言能力;提高

引言: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凉山是彝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地方,彝语在当地使用十分广阔,故被称为第一语言。由于区域划分并不是很明确,部分彝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杂居,或者村庄之间彼此相邻,这些区域的彝族少年,熟悉彝语,也可与他人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入学后,学习较为轻松,在各方面表现与成绩方面普遍较好;而在彝族人民聚居的区域,长期以来都是在用彝语来交流,汉语对他们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刚刚接触学起来十分困难。彝语与汉语的语法、语序之间都相差甚远,这一系列难题,正是当地基础教育教学中,彝族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需要面对和克服的语言问题。

一、在彝族地区小学生开展汉语教学的思考

对于彝族小学生来说,语言转换问题、听说读写训练的问题以及语言环境营造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1)彝族区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当地的汉语教学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或空白状态,故理论积累薄弱,没有现成的框架模式,加之这一块的网络建设跟不上,无法将研究成果予以共享;(2)随着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已出现了关于彝语语介方面的研究,但与小学教育教学挂钩的不多,可供彝族地区小学教师参考的极少。因此,教师只能在长期的执教期间,不断的去积累经验和方法,但还是偏于零散,很难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彝族地区的教学之前多是双语教学,现要求汉语教学作为彝族地区的第二语言教学终究要转向第一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得越有成效,便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相应也可带动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探索提高彝族小学生汉语言教学的途径

(一)纠正言语习惯,潜移默化影响

彝语的发音特点和彝族人的言语习惯可直接影响到学生汉语发音的准确性。彝族人在日常说话中,舌位都比较低平,发出来的音多为后的元音,音色较扁较窄,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宽元音。而汉语言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强调字腹竖起来,立起来;这就是一个不同一个是“立”一个是“平”。另外,彝语與汉语言之间在发音器官、音色、力度方面都有着一些区别,导致学生接触汉语言时,容易元音、前鼻音上混淆,易不小心将字的位置颠倒。如:班级里许多学生在默写与写作时,常把“正是河豚欲上时”写成“这是河豚欲上时”, 或是将“又高又大”写成“用高用大”;另外,学生很难用舌头发出还翘舌音。例如:在学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句古诗词,不少学生读成“风雨送村归,飞雪迎村到。” 面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先耐心倾听学生的读音,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点,之后从字的意思上入手,分析字的表面意思与在此语境中所代表的意思,使得学生明白两字之间的区别,知晓自己是将哪里不小心混淆了,引导彝族小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语音辨正训练,逐步规范学生的发音,增强学生对汉语言的熟悉感。

(二)明确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从课本教材入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接受能力进行备课,且彝族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理解起来较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结合本课情景内容展开联想,与学生们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减少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深入学习知识内容。以人教版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先用四川大地震的故事情节予以引入,近两年我们四川省多遭地质灾害,不少家庭因自然灾害的突发到来而受到了很大影响。下面这篇文章讲的是在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一个小故事;之后可先带领学生熟悉本课的字词,并组织学生自由阅读,之后由教师给出问题,从文章阅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在发生地震时,这对父子发挥了怎样的精神?用一个个情景小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感受到故事情节变化,体会到作者书写本篇文章的用意所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实质性作用,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进而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创设教学环境,灵活使用方法

教师的言语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言的运用等;尤其是在面对彝族学生时,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要立即给予肯定或鼓励表扬,提高学生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上,应该多形式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共同走入语文文章进行学习,这样也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向上的精神。例如:在讲解《小树与大树的对话》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组织小组成员每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来学习本篇文章,学生在欢声笑语的扮演与情节欣赏中,很容易抓住了故事情节变化,深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形式,大大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中感受到言语之间微妙的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汉语言的魅力所在。

(四)加强师生交流,贴心关注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交流,打造好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当给予一些指导,引领学生灵活的使用汉语言知识。另外,学生的家庭、性格、年龄上可能都存在着一些不同,小学生还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对待事物比较灵敏,教师在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关注学生表情上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三、结束语

总之,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教师要多加投入精力与耐心,做好课程内容设计,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积极组织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理解并运用语文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涂伟. 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马边彝族自治县高卓营乡西泥沟小学语文阅读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8):266-268.

[2]杨德凤. 浅谈彝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29).

猜你喜欢

彝族提高小学生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