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对实现人民利益的探索
2018-12-21李梦
李梦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许多重要讲话中体现出对人民利益的关切,也在各个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本文主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扶贫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推行的具体措施,为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利益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引。
【关键词】习近平;人民利益;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31-02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所提倡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价值标准,将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重大的政治课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利益的实践方式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会议中用朴素而简洁的语言传达着他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同时,党和国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这些举措将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根本目标。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体制做出了诸多变革,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到“全面依法治教”再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一系列政策实施下,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发展格局。习近平始终强调大力发展教育,高度重视教育的公平,要让每个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采取一系列补助贫困生的具体措施,提高师资力量,加大培养优秀教师的力度,并主张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对于高校的建设,习近平提出应缩小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掌握良好的应用性技能,也促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一系列政策指导下,我国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的进程。
(二)大力抓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安全网。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劳动者扶持,极力解决我国就业一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合理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并对下岗失业员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格局更加合理有序,要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和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断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以及行业收入分配的差距,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各个领域的保险制度及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医生队伍建设等综合改革,逐一破除我国长期存在医疗体制机制弊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三)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1]2013年4月9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的通知》,在政府政策的带动和支持下,结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的共参共建,2013年全年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544万套。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构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以及一系列住房惠民政策,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实现最基本的住房需求。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困难群众,致力于扶贫开发和贫困治理,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关于保障困难群众利益的理论体系。精准扶贫作为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旋律,是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发展思想,是在长期地探索和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思想。
(一)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也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上精准。”[2]精准识别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户。目前我国所采纳的精准识别摒弃了从前扶贫瞄准机制中信息造假或方法不得当的弊端,也不再局限于以区域为目标,而是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通过贫困户申请、村民评议、部门审核等程序将真正生活困难的对象识别出来,之后还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起全国扶贫信息网络。其次,精准识别致贫的原因。这要求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到农户家中走访调研,既要找出普遍存在的原因,例如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等,又要发现致贫的具体原因如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等。
(二)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帮扶。习近平所提出的 “六个精准”中的“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就是对精准帮扶的具体概括。而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不一致的现象,习近平提出通过实施“五个一批”来帮助农民脱贫,“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也就是说精准帮扶就是找到贫困户和贫困村真正贫困原因,因人因地因户的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帮扶。
(三)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是精准管理。精准管理是一套自上而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备精准的扶贫体制。一方面要实施农户信息管理,就是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和动态状况进行管理监测,掌握扶贫对象致贫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帮扶计划;通过对信息系统的监测及时调出已经成功脱贫的困难群众,并将新的贫困户调入系统,使其能及时得到扶贫政策的帮助。另一方面要保证上级政府及时了解扶贫资金使用状况以及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一是要严格管理扶贫资金运行,建立扶贫资金信息公开制度以及项目公开制度,保障扶贫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即建立起中央负责扶贫统筹、省级总责任、市县级负责具体开展、基层党组织切实落实的责任体系。
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过程,生态环境作为一种人类共享的公共产品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關,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曾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P.107)
(一)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普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基础性作用,肆意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必将毁灭人类自身。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P.103),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存利益,因此要在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一种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用这三种方式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习近平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表明了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并行不悖。习近平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既保障了生态循环系统的良性运转,又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共赢。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P.240)。一是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国土空间开发和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耕地轮休制度以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确保自然资源总量和耕地面积的稳定;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指出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并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于决策失误和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责任。三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这在制度上要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追求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除制度约束外,还要健全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可依,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主体进行严厉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7](P.108)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实现路径对于改善我国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对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实现人民利益手段的丰富和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成果,要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全面贯彻。
参考文献:
[1]本刊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综述[J].职业技术,2014,(Z1).
[2]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6-19.
[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 2015-10-17.
[4]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 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