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必舍近求远 例子就在手边

2018-12-21周伶俐

赢未来 2018年21期
关键词:素材作文教学技巧

周伶俐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实施?具体方向和具体操作仍需要在语文教学里来落实。而教材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回归本源,立足语文课本积累写作素材,进行方法指导和人文熏陶,授人以渔,不失为作文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足课本;素材;技巧;语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说”、“平淡说”等现象,作文教学效率低。

初中语文教材名篇荟萃,其中的课文总体来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无论其独特的选材,精巧的构思,精美的语言,还是浓厚的人文素养等,都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好的示范作用。那么,写作教学何不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材中的课文在写作教学中的用武之地?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何把这个“例子”用好,就涉及到了使用的策略问题。下面笔者将谈一谈在“立足语文课本、实施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细读教材,加强读写的紧密结合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精神养料,可以扩大知识面,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或可作为注脚:“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言以蔽之,就是:阅读可以提高写作,写作的一切能力都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乎每篇文章都是有价值的阅读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内容的来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景观、自然风物可以成为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观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誓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人生准则、史铁生和妹妹在一起“好好儿活”的乐观精神;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朱自清的朴实、琪君的淡雅、席慕容的柔美……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就能促进学生乐读、善思、巧用、爱写。阅读教材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会让你在咂摸的同时逐渐内化,由模仿而创造,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这个角度说,“作文的深度是由读书的厚度决定的。”

二、梳理内容,构建写作素材库

很多学生害怕作文,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缺乏素材的累积,不知道写什么,无话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除了课外信息,语文课堂所用的教材同样是可利用的写作资源,课本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资料库。走进经典之作,尤其是走进中国古代文化名流的精神世界,亲其人,爱其文,去感受这些大家博大的情怀,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感受传统思想中蕴含的大智慧,就可以积累丰厚而不竭的写作素材。而如何挖掘与开发好初中六册教材中的素材呢?教师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建立写作素材库是关键。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带领学生将初中六册教材的素材进行了如下的梳理与分类:

1、家庭亲情类

如莫怀戚《散步》、冰心《荷叶 母亲》、张之路《羚羊木雕》等。

2、难忘师恩类

如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马及时《王几何》、魏巍《我的老师》等。

3、热爱祖国类

如都德《最后一课》、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

4、理想信念类

如《夸父逐日》、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流沙河《理想》、王家新《在山的那边》等。

5、童年往事类

如鲁迅《社戏》、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琦君《春酒》等。

6、自然环保类

如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沈石溪《斑羚飞度》、王鼎钧《那树》等。

7、名人轶事类

如丘吉尔《我的早年经历》、杨振宁《邓稼先》、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等。

8、文化民俗类

如林嗣环《口技》、刘成章《安塞腰鼓》、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等。

再比如,学完七下第五单元的“征服探索大自然”各篇目后,我先让学生将本册课文学习的名人、事迹整理汇总后,让他们也动动脑动动手自己归纳相关的写作素材,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很快收集到如下的材料:《虽成悲剧,何其伟大——记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蓝天白云的耕耘者、小王子的创作者》、《在追梦的路上----为夸父作传》、《从“怒”看共工性格的两面性》、《七名宇航员的故事》等。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中宝贵的财富。

除此之外,也可合理的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补写、扩写、续写、改写等,也是一种寻求素材的途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曾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以韩麦尔为第一人称改写《最后一课》,以“狼”为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改编《狼》,续写《我的叔叔于勒》,想象扩写《天净沙·秋思》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作品远远超过我的预料,带给我惊喜连连。

實践证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通过梳理、收集素材和模仿、借鉴课文,腹中就可以有一定的材料积累,长期坚持,就可以文如泉涌、下笔千言。

三、课文引路,学习借鉴写作技巧

1.学会详略剪裁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时主要选用的文体,但在写记叙文时学生普遍存在不懂得紧扣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写作内容的问题,有的铺垫太长,有的中心事件太简。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共记叙了七件关于长妈妈的事情,文章就采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通过对课文问题的探讨,明确:前六件事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后一件事情使“我”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感激长妈妈,这才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最终学生悟到:一篇文章,中心确立后,应该选择最具表现力的情节来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情节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但不很重要的情节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坚决不写。并当堂指导学生用此方法写了一篇小练笔《我的老师》,收效不错。

2.学会描写刻画

描写是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作文中,描写不仅可以使文章情节生动鲜活,还可以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文章内容具体充实。但学生的作文还普遍存在着忽略描写、不会描写或描写不细致的现象,导致作文语言苍白、内容空洞。而选入课本的名家之作,无不因其生动优美、细致入微、丰富准确的描写,堪称经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文中赏析精当的描写、体会描写的作用、学习描写的方法、尝试在写作中描写。比如我在教《最后一课》时,让学生研读赏析其中大量精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讨论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运用细节描写当堂写作,然后同学互读互评,取长补短。

在教《紫藤萝瀑布》之前,先出示紫藤萝的图片,要求学生进行描绘。学生搜肠刮肚,虽然最终都完成了片段写作,但笔触不够细腻灵动。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与课文的描写片段相对照,再借鉴课文细腻生动的描写手法,对自己之前写的片段进行修改、完善。这样,学生清楚领悟到作者的独具匠心,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学以致用,而且在反复的总结与修改中充分认识到了描写的作用,领悟了描写的精髓,可谓一举多得。

3.学会小处选材

小处选材,即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许多名家名篇都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莫怀戚的《散步》,都是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表现大的道理。这样的选材,贴近生活,真切自然,更能引人共鸣。下面就是学生学了《散步》后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寫的《买花女》:“这天闷热,她来了。卖花嘞!的喊声划破了小巷的宁静,脆生生的声音点亮了夏天,也引得一阵蝉的聒噪。忽然,闷热的天气转瞬间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原本以为,这个卖花女会就此停住,谁知她又叫了声什么,喊声随风飘散,细细一听,原来是‘收衣服嘞!她的喊声回荡,像雨中的闪电,像摇响的小鼓,随着密密的雨丝飘散到每个人家的窗口。几双手急急忙忙伸出窗外,原先垂在风中的衣服顿时不见了。”该生选择了社会中不为人关注的小人物,取材很小,却挖掘出深刻的人性之美。这比那些大而空、空而假的事例,要亲切感人的多。

4.学会跌宕起伏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曲折,有波澜。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铺直叙。作文中,只有故事情节跌宕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部分初中生能够按照记叙的“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但往往平铺直叙,给人平淡乏味的感觉。如何指导学生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呢?且看课文中的例子:《羚羊木雕》运用插叙手法,将对现实生活的叙写与往事的回忆交错起来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和伏笔的手法,情节的转变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就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显得跌宕有致。学习课文后,学生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些手法,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5.学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俗来说就是“象征”、“借物抒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名篇都善于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给人言近旨远的感觉。如《爱莲说》这篇散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歌颂它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从而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在结尾处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用菊花象征母亲,赞美了母亲像菊花一样,乐观坚强,热爱生活。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种写法来写作,学生的作文明显表达的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主旨也得到了深化。

四、借鉴课文,增添语言的文采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文章要有感染力,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艺术。但学生因为阅读量有限、不会表达等多种原因,作文中还普遍存在着语言干巴巴,味同嚼蜡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借鉴教材佳作名篇中的优美语言,比如巧用修辞艺术、辞藻华美的书面语言或灵活多变的句式等等,都会令文章赏心悦目、更有表现力。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句式长短夹杂,灵活多变,使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我教学此课时,先让学生明确本文各种修辞的妙处,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语言写一段文字。结果很多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事实证明,借鉴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特点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思如泉涌笔生辉。

五、大胆创新,尝试多种文体写作

大多学生写作都以记叙文、议论文为主,文体比较单调。我在教诗歌、童话、寓言、小说、书信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作此类文体。如在教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时,让学生明确书信这种文体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未来的孩子写一封信。此题一出,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结果呈交上来的作品也情趣横生,读来莞尔。班级一个平日粗心马虎、看起来很不着调的男生竟然在自己的信中对未来的孩子深情告白,情感真切,很多学生被其文真挚的情感所打动,而这个孩子因为在写作中受到的肯定学习态度端正了,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文体的创新方式不一而足。还比如,学习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后我指导学生自编童话《我是一只垃圾桶》;教了《秋天》后指导学生写一篇借景抒情的小诗;学习了里根的《真正的英雄》后,让学生写一篇主题为“我心目中的偶像”的演讲稿,并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讲。平时加强这样的训练,写作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文体也丰富多彩了,诗歌、童话、寓言、书信、日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课文,虽其特长和风格各不相同,但各有所长,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立足教材,深挖教材,活用教材,才能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让我们在教材的广阔草原中,驻足,漫步,不急不缓,从容欢喜。相信你会发现,这里,别有一番景致。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8.5B.P29

[2]《语文课程标准》

[3]《学语文》杂志2005贰

[4]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猜你喜欢

素材作文教学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教学的基本策略
素材与广播电视之节目关系探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