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陈云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思想

2018-12-21何永生

世纪桥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陈云制度建设

何永生

【摘 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是中共长期实践的重要内容,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党的必然要求。陈云,作为中共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对中共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有着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其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思想是对中共长期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主要包括: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原则,是非分明”、严明党内政治纪律、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等方面,这无疑为中共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一笔宝贵财富。

【关键词】陈云;民主集中制;政治纪律;制度建设;党内矛盾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18-03

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是中共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亦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陈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长期担任中共重要领导职务,其对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形成了陈云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为新时代中共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中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一切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共能够始终成为中国道路引领者的关键环节。纵观中共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坚持民主集中制对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协调内部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云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党内政治生活异常化形象的深刻反思,认为“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那时像他那样的党中央副主席也见不到毛主席”,“这是党内极不正常的状态。”[1](P.242-243)而这种不正常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1](P.274)。鉴于此,改革开放以来陈云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主张通过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借以解决党内矛盾,进而实现党内安定团结。其中,关于什么是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他解释道:“民主集中制,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1](P.270),同时,党内允许异见存在。党内出现异见,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加以解决,以免造成严重错误。

民主集中制作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重要保障,是中共在探索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必然遵循。1979年1月4日,陈云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高度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認为:“会议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P.239)因此,他要求全党“一定要把这种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而且永远这样做。”[1](P.239)只有这样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有效解决党内矛盾,实现党内安定团结,进而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氛围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共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内必然会有不同意见,“有了不同意见,要在党内说,在你的那个党支部,或者在你的机关,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的提出来。”[2](P.275)同时,要求在个人意见与党组织的决定出现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坚持“四个服从”,也就是“个别党员的利益必须服从于全党的利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2](P.348)。

陈云通过深入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坚持民主集中制事关中共兴衰,对中共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强调中共在开展党内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毫不动摇遵循“四个服从”,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必须“坚持原则,是非分明”

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贵在“坚持原则、是非分明”,这样既有助于塑造党内良好的政治习惯,亦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形成正直的品格,进而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关于这一点,建国以来中共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必然要求,而没有原则,是非不分,势必影响党内安定团结,对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构成严重威胁。“大跃进”至“七千人”大会召开之前,“党内外讲假话、空话的不良风气”[3](P.1293)盛行。正如陈云所言:“这几年我们党内生活不正常。‘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1](P.187)针对这种现象,陈云不忘“坚持原则,是非分明”,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核心。1962年1月中旬至2月初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会前毛泽东曾邀请他在大会上发表对国内形势的看法,陈云并没有答应,主要是因为“对于困难的程度,克服困难的快慢,在高级干部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1](P.191),同时也是出于对原则的坚持,使他成为了此次大会上唯一没有发言的政治局常委。他的这一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巩固了党内团结,受到毛泽东的称赞:“他这个人是很勇敢的”,“坚持真理也勇敢”[3](P.1170)。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针对党内有些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毫无原则,做老好人,而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同志却遭到严重排挤的现象,陈云指出:“应该把它提到全党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1](P.274)他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4](P.180),打铁仍需自身硬,既要勇于坚持原则,又要敢于与一切不正之风坚决做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澄清党内不正之风,使广大党员树立正确是非观,进而推动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

“坚持原则,是非分明”,这是一个政党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前提,也是中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归。陈云通过深入总结建国以来中共在“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方面的得失,深刻认识到:“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对解决党内矛盾、协调内部关系、实现党内和谐,以及增强中共凝聚力、战斗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强调无论任何时期,中共在开展党内生活的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原则,都要把实事求是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

三、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中共成立以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一个最有纪律的党”[2](P.197-198)。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共具有极强的纪律性,而这种纪律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实践发展得以强化。中共的纪律性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必须坚决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中共赖以生存之所在。纵观中共自身实践历程,无不体现出坚持政治纪律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是其得以实现正常化的前提条件。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共对纪律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民主革命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的局势,如何维护党内统一?陈云旗帜鲜明的指出:“维护党的统一,不靠刀枪,要靠纪律”[2](P.196),同时强调“如果我们的党没有纪律,大家争论没有一个止境,我们怎么能有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一致性,怎么能不亡党亡国亡头呢!”[2](P.276)这说明党纪是党赖以存在的生命线,无论何时全体党员都必须坚决执行。同时也说明党的纪律,对党内任何成员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也就是说全体党员在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准有不遵守纪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组织。”[2](P.126)正是有着如此严格的党纪,以及对党纪无条件地遵循,中共才能始终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

改革开放后,针对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及其子女伙违法犯罪行为。陈云明确指出:“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1](P.356)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最典型的是处理当时的化工部副部长杨义邦贪污案,“这件案子书记处讨论了两次,不做决定。我是退无可退,才由纪委作出决定的。”[3](P.1725)对此,党内出现异议给陈云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他强调:“谁要躺倒,就让他躺倒吧。”[3](P.1725)

党的纪律是党赖以存在的根本所在,是党始终拥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动力源,亦是党内生活正常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1](P.275)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焕发出强大凝聚力,实现党内团结统一,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四、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必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一个政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重要依托。中共对此非常重视,始终把制度建设放在党的建设关键位置,并试图通过完善党内规章制度,协调党内各种利益关系,推动党内生活正常化,进而实现党内政治生态良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通过自我反思充分认识到,建国以来党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原因是党内缺乏制度体系欠完备。鉴于此,新时期,陈云在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时,力主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为实现党内生活正常化构筑坚固的制度堡垒。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十分重视党内制度建设,在他的关怀下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稿),其主要强调恢复和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关键,“这件事是我们全党最大的事情”[1](P.240)。随后,在陈云等党内一批老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此,中共有了一部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为解决党内矛盾,协调党内关系奠定制度基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增强党的生命力,中共不失时宜地通过完善党内制度,有效预防和消除党内贪污腐败等消极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党内领导干部行为,确保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这一时期,在陈云重视下中纪委分别通过了《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实行)》《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来,陈云深入总结党在实践过程中有关制度建设方面的得失,以史为鉴,强调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制度,规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协调党内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夯实制度基础。

五、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必须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必有矛盾。同理,任何政党党内必有矛盾,“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5](P.306)。由此可见,党内矛盾“是党内生活的正常现象,是党内民主的主要标志,是党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具体表现。”[6](P.596)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则是中共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关键,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关键在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而“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2](P.182)这是协调党内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党内诸多复杂矛盾,实现党内安定团结的重要途径。在正常的党内生活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誤。”[2](P.183)通过自我批评实现自身的全面提升,更要求其虚心接受其他党员的批评,同时也要求普通党员“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对党的每一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2](P.143)

坚持实事求是是协调党内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党内安定团结的基石。“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中共全面开启拨乱反正,关于如何审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成为当时党内斗争的焦点。对此,陈云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以林彪、江青为首的反革命集团为了夺权掀起的内乱,这场内乱主要由若干政治野心家主导。“因此,除了对于若干阴谋野心家必须另行处理以外,对于其他有牵连的人,必须以政治斗争的办法来处理。”[1](P.304)同时要求对于这场政治斗争的处理,要以党的最高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尺度。对江青、王洪文等在党内斗争中犯过严重错误的同志“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7](P.381),同时对于其他受到牵连的同志,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就为今后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划清了底线,为正确处理党内矛盾提供经验,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提供了方法。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遵循。中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意在“为了教育全党,并帮助一些同志克服他们的毛病,挽救一些人,以免他们的错误继续发展”[1](P.182),亦是为了协调党内各方利益,实现党内团结统一。中共在长期实践中擅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手段处理党内矛盾,并将其视为实现党内安定团结的重要法宝。历史证明:“只要有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条,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我们共产党就将无敌于天下。”[1](P.187)

六、 结语

陈云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思想,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理论性,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前提。这一思想深刻表明,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原则,是非分明”、严明政治纪律、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等方面统一起来,使之相互联合,相互贯通,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这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结合其他方面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同时通过强化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建设,确保中共始终成为中国道路的引领者,进而引领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传(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孙东升,蒋永清主编.陈云手迹故事[M].重庆:重庆 出版社,2016.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1905—1995) (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陈云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民主集中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民主集中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