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研究
2018-12-21潘丽琴
潘丽琴
【摘要】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有关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逐渐增多。法律信仰作为全民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够指引公民从内心感知法律、敬重法律。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更应该首先做到信仰法律。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形成状况相差较大,虽然国内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日渐重视,但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研究基本没有。对此,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阐述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重要意义、现状、原因及培育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法律信仰 培育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而深化依法治国的实践,就需要立法上的科学,执法上的严格,司法中的公正,并且最终达到全民守法的法治社会氛围。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中国,法律要发挥作用,全社会都要信仰法律。
法律信仰是一种积极的信仰,是指人们在对法律进行理性认知、相应的情感体验后,逐渐产生的认可和接受,从敬畏到相信并积极遵从和坚守的态度。如果人们对法律没有信仰,从内心认同法律,那么就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有重大推动作用。而独立学院少有法学专业的设置,开设的法律课程也较少,因此,单独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育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7年12月,笔者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6份,回收率为99.2%,其中有效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9.2%。问卷从基本情况、法律整体认知、法律信仰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评价、法律信仰培育这六个方面展开。
1.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成效
自各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来,对大学生法律基础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从调查结果看,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上是积极对待法律的,近九成学生对法律表示感兴趣且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方面的培育。99.4%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法律信仰,其中有61.4%的学生表示很了解法律信仰。客观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关注我国立法及其他法律热点事件。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有一定成效的。
2.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存在的问题
(1)法律信仰培育重视度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的特色和一定的限制性,较少有独立学院单独开设法学专业,这给法律信仰的培育造成了阻碍。据了解,被调查者所在的学院并没有单独设立法学专业,关于法律的课程,能做到全校覆盖的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部分专业会开设《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等课程。学生普遍认为法律活动很少。基于此,更多的学生会通过电视、网络获取法律知识,其次才是课堂教学。综上,独立学院还没有非常重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2)法律信仰培育效果不佳
独立学院的教师在上法律方面的课程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单一,学生凭上课所学还难以真正展开维权的实践。这会导致学生空有对法律的热情,客观上却较难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在法律信仰教育的实践活动方面,如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中国宪法日等与法律相关的日子,学校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开展与法律相关的教育活动,难以形成信仰法律的氛围,导致了法律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自身法律观念淡薄
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掌握还比较模糊,如调查中,有少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合同的概念,甚至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订立过合同。在法律信仰与法律行为选择上也存在脱节,学生们主观上对法律的态度倾向于信仰,但真正在法律行为的选择上,有些学生还是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选择规避法律。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法律观念还较为淡薄,在积极并理性得守法、实际用法方面还有待提升。
3.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法律信仰培育受传统观念的冲击
在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下,人们容易倾向于注重主观判断选择的人情伦理,而對法律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有人会认为诉讼是可耻的。这种观念对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构建带来了冲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而有时候会忽略了底线教育的重要性。法律信仰的培育,会受到厌诉思想、重德轻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
(2)未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独立学院和其他高校一样,也是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往往将对学生的考核分为德育和智育两方面。在德育方面,会经常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考前都会召开诚信考试动员大会等,但针对校园法律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并没有具体落实。据了解,独立学院在考试、就业、助学贷款等方面的诚信教育较多,形成了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但在诸如校园贷、学生兼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法律知识普及却做得很少,未能形成法律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3)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信仰培育机制
自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纷纷展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热潮。据了解,被调查对象所在的独立学院也十分重视思政工作的开展,努力打造大思政的学习工作氛围,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推进。但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的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更谈不上单独在法律信仰方面形成完整系统的培育机制。
(4)受大学生自身法律素质的束缚
虽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法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法律知识的储备并不高,学生们知道“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内容,但被问及具体生活法律常识时,有些学生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有相当数量的被调查者受到工具主义法律观的影响,认为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忽略了法律的价值。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的路徑
1.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独立学院大学生接触的法律课程少,进行法律实践的机会少,更需要良好的法治氛围来引导学生感知法律。在校园外,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在主观上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如近年来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专题片《法治中国》等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客观上,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司法,树立法律权威和公信力。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极少数的被调查者对执法机关的态度还存在不信任的,完全信任的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2.4%。可见,司法公信力还有提升空间。在校园内,需要从学校层面多开展与法律相关的活动,学校可以牵头做一些法治宣传展板,号召学生开展以“法律信仰”为主题的班会,甚至可以尝试在每个班增设法律委员,负责热点法律知识的传递和法律活动的组织。
2.优化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模式
和其他高校一样,独立学院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完成,这与法律信仰培育的目标相差甚远。对此,需要在授课内容上做调整,可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法律的终极目标,即信仰法律。除了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外,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与法律相关的书籍、阅读材料等。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形式,创新培育模式,如让学生拍摄法治视频,做法律相关的调研,或者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目前,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已经尝试让校领导进课堂讲法律的形式,来加强法律信仰的培育效果,学校会选择有法律专业学习背景的学校领导,自主备课,然后进课堂展开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高度认可。
3.增强培育实践,加深法律情感
实践出真知,法律信仰的确立更需要法律实践的促成。调查显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将法律实践作为法学课堂教育的延伸。对此,学校可以选择与当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实地观摩、学习。法学教师可以联合学生在校内开通法律微服务,传播法律知识,开通服务热线,供大家咨询法律问题。师生一同组建法律宣讲团,在校内外普法,逐渐将法律情感内化成法律信仰。
4.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培育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学生应强化法律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积极创设学生自我法治教育的良好气氛。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法律教育的条件,如图书馆定期增加法律书籍;设置“法律角”,为喜欢法律的学生开展活动;开展“信仰法律”优秀班级、优秀个人等评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
四、结语
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有其特殊性,法律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少,达到信仰法律较难,但一旦找到行之有效的培育路径,学校规模小、学生数量少等因素会让法律信仰的培育更易显出成效。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7.
[2]丁霞.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问题分析[D].吉林大学,2012.
本文为2017年度金华市社科一般课题(课题编号YB20171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