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定位及路径

2018-12-21岳宗凤杨冬玫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定位

岳宗凤 杨冬玫

【摘要】现阶段,我国贫困总人口数量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精准扶贫基本战略要求,必须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由于我国云南民族地区的边境线长,文化和宗教信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还表现为连片特殊贫困的特点,因而云南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事业最难攻破的区域之一。精准扶贫是我国为了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共同富裕和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脱贫不仅仅要实现物质脱贫,还应该实现精神脱贫,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云南民族地區的教育的精准扶贫。首先分析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现状,然后概述精准扶贫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 教育精准扶贫 定位 路径

一、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云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与精准扶贫工作是相辅相成,而且相互作用的。政府针对精准扶贫所制定的各种保障措施、市场中精准扶贫产业链的建立以及农民主体意识和教育意识的形成与强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参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该区域学校教育的现状也会提升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认知。

1.当前云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制度不完善

由于扶贫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精准扶贫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云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重点区域之一,对该区域教育的精准扶贫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精准扶贫必须对贫困人口进行非常精准的识别,从而利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帮助真正贫困的人口,而且使贫困人口能够感受到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缺乏精准的识别体制,对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基层扶贫开发办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要学生的家庭被选为建档立卡户,那么该名学生就可以被认定为扶贫学生,与学生的成绩无关,只需要具有建档立卡证明就能够获得扶贫资助。

2.云南民族地区教育专业的设置受到阻碍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教育专业的设置受到阻碍,从而导致产业扶贫受到极大的影响。针对云南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在政策的指导下,教育事业得到非常稳定的发展。但是政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对专业的设置产生阻碍,导致教育专业难以满足市场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第一,教育专业的设置受到国家规划的影响,云南民族地区的学校大多是公办性质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补贴,而且教学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制定都是依照国家的相关要求,专业的设置和招生要求也是将国家对该地区教育的发展规划为依据。仅有一小部分专业是按照当地的发展需求或者是突出云南民族地区特色进行设置,此外,任何一个专业的开设都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申报程序,如果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得不到国家的认可,那么其学历在社会求职过程中也是无效的。第二,专业发展缺少必要的条件支持。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因而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备比较落后。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保证自身长期稳定发展,专业的开设往往沿用传统专业或者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专业。但是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都非常欠缺,当他们选择专业对口地区求职时,基本不具有竞争优势。

对贫困地区教育的精准扶贫,必须加快对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并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创业,才能够更快地推动贫困人口实现自主脱贫。针对云南民族地区需要接受教育的贫困人口来讲,我国精准扶贫政策能够使其依照当地的产业结构,获得一定的技术培训,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但是大部分贫困人口对培训的重视度较低,而且没有形成产业链,比如:云南省的某一个县城,近几年来,一致进行连片三七、菊花和辣椒种植,但是连片种植的作物在销售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大量的作物并没有销售出去。

3.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生源不足,导致文化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云南民族地区长期处在边远贫困状态,受教育的意识淡薄,导致该区域教育生源短缺,文化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文化扶贫工作难以顺利有效开展。在教育方面,云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非常欠缺,培养的学生在文化和技能上都有待提升。另外,部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有待提升,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生毕业将意味着失业,而有的家庭正是因为教育致贫,学生毕业也无法改变贫困现状,教育脱贫期望落空,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实现路径

1.拓宽云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扶贫渠道,争取社会各界帮扶

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作为对学生资金补助的必要条件,这是目前精准识别对云南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全面帮扶,但对学生的帮扶不应限于资金帮扶。第一,提升学生的认识。开阔眼界、认识世界是更高层次的帮扶措施,这不仅拓展了帮扶渠道,更能改变学生的认识,加强对知识重要性的认知,降低辍学率,为贫困家庭自主脱贫提供保障。第二,加强内陆沿海地区对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帮扶。结对子的帮扶不仅是资金和物质的帮扶,可以通过联合招生,提供云南民族地区学生到内陆沿海地区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开阔眼界,不断努力,并坚持学有所成时重返家乡,施展才华,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第三,增强企业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认识。在精准识别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及学校基本情况,与相应的云南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企业的潜在人才,加快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后,增大扶贫范围,推动云南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学校由软硬件设施组成,设备和师资在其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精准扶贫要注重师资培养。

2.建构定向模式,培养本土人才

民族地区的致贫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的因素,也受文化传统、现实政策和人的思想观念与素质的影响。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不高、人才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的突出问题。“由于贫困地区的地域、经济、文化、生活等基本条件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当地原有人才都在向发达地区流动,引进人才困难很大;另外,大量工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能引进。所以,只能培养本土人才。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构教育定向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中专门安排适量的招生计划,面向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源进行定向招生,学生被录取后与学校签订定向培养合同,毕业后到民族地区定向就业。

3.加强精准扶贫队伍建设,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

精准扶贫队伍的建设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扶贫人员对贫困户的情况非常了解,有助于宣传和支持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扶贫人员的专业性建设,加大对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宣传。通过长期的帮扶,贫困户对扶贫人员具有一定的信任度,扶贫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或技能的培训,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学校。另一方面,增加扶贫人员队伍数量。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扶贫人员支持,提升对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帮助贫困家庭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因此,要不断增加扶贫人员队伍数量。

参考文献:

[1]郑瑞强,王英.精准扶贫政策初探[J].财政研究,2016,(02) :17.

[2]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15,(06) :62.

[3]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 :78.

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社科联合会基层智库项目;项目名称: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058。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定位
定位的奥秘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基于RFID的室内无线定位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