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润的“诗和远方”
——浙东甬绍台水文化建设观察

2018-12-21马颖卓

中国水利 2018年23期
关键词:诗和远方浙东绍兴

本刊记者 马颖卓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900年前,北宋词人王观的这首《送鲍浩然之浙东》,以寥寥数字描绘出古浙东地区清亮似眼波的水、黛青如眉峰的山。和着词人挚友的山水行程,我们眼前仿佛徐徐铺展开一幅浙东的山水画卷。

美丽家园 摄/胡劲松

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摄/谢耀荣

水,是大自然惠馈浙东的礼物。钱塘江、曹娥江、余姚江、椒江、永宁江、鉴湖、东钱湖、灵湖……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条条跨越时空的水脉,宛如美丽的珠线,串起沿岸一座座倚水而建的城,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浙东水文化。

察古鉴今 探文化之源

“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如是形容古浙东地区。江南水乡宁波、绍兴、台州完美诠释了“水是城市的灵魂”这句话的内涵。一路行来,不期然就与各种姿态的水相遇:蜿蜒秀丽的江河湖沼,星罗棋布的池塘荡潭,纵横交错的港汊沟浜。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排排民居商铺构筑的现代都市中,眼前忽然出现或弘阔一片或旖旎一方的水域,顿感整座城市有了自由畅快的呼吸,飞扬灵动的神采。对很多外地游客而言,访山问水是浙东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光回转,几千年前,浙东先民们也在访山问水,但这种“问”却不是游赏的寻访之问,而是探究如何趋水之利、避水之害的生存与发展之问。

“没有水利,就没有绍兴。绍兴的文明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水患治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变水患为水利的治水奋斗史。古往今来,水一直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对水与绍兴关系的诠释在浙东具有普适性。

回望历史,治水是浙东城市文明演进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这样解释:“浙东先民最初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进而发展为通过围垦、灌溉、阻咸蓄淡、排涝抗旱等水事活动改造和利用水资源,在治水实践中不断探究人与水的相处之道。可以说,对水的利用方式深度影响了浙东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在地域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以考古发现为据,浙东先民能动利用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着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发掘出我国已知最早的水井。河姆渡文化为史学家“发现”长江流域文明提供了实物证据,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的源头。

蒙蒙细雨中,绍兴会稽山麓的大禹陵愈显庄严巍峨。在传说和典籍中,4000年前大禹两次到越治水,“毕功于了溪”,死后葬于会稽山。大禹治水传说在绍兴乃至全国甚至更广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

大禹治水之功万世景仰,古水利工程同样泽被后世。“吾乡民命,尽系于江湖诸坡塘之功。”这是清代学者、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全祖望对家乡水利设施作用的总结与评价。古鉴湖、浙东运河、它山堰、三江闸、后海塘、台州府城墙……跨过历史长河,浙东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航运工程名单可以列出长长一串。

20世纪50年代慈溪县群众围垦

20世纪70年代绍兴县围涂壮举

2500年前,越王勾践修凿的“山阴故水道”,唐宋时期发展成为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为中国大运河浙东段前身。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鉴湖,驰名中外的绍兴黄酒即由鉴湖水酿造。始于晋成于唐的台州府城墙,经历代不断修筑增扩,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日,千余年来不仅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也是明代戚家军抗倭的“盾牌”。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主持兴建它山堰,历千年洪水冲击至今仍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名列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些经时间洪流冲刷而保留下来的水利精神遗产和水利工程,何以能衍百代而不绝,历千载而不衰?又留给今人怎样的启示?台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阮桂春一语中的:“透过浙东水利遗产,呈现出的是人与水从对抗到调和最终走向和谐共生的文明历程,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思想内涵及史学科学价值,不仅为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活化石’,更成为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认识人水关系、做好各项水利工作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大禹陵庙图(摹自嘉庆《山阴县志》)

会稽山上巍峨的大禹陵 摄/郭民军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 摄/谢耀荣

浙东唐诗之路图(水路运河段)

金色飞龙湖 摄/乐小明

东钱湖骑行道 摄/张曙峰

最美家乡河——仙居永安溪 摄/梁敏慧

护绿水青山 建生态文明

浙东山水有多奇美?文化底蕴有多深厚?生活在浙东是怎样一种感觉?

想知道答案的不仅有今天络绎不绝的游人,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杜牧、贺知章、刘禹锡、崔颢等“重量级”文人也无限神往。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睦州、衢州、婺州*行吟、唱和。《全唐诗》收载的2200位诗词作者中,321位曾漫游至此,留下1000多首佳作,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盛事,开辟了这条令后人惊叹连连的“浙东唐诗之路”。研究者认为,这条路留下的是唐朝文人对浙东在自然与文化上的追寻。

千年以后,这种追寻仍在继续。

经济强省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萌发和实践地。20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发展起来的浙江等地最先感受到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带来的“制约疼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四市组成的浙东经济合作区以占浙江省2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45%的地区生产总值,但同样也承受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的“成长代价”,经济发展鼓起了群众腰包,也一步步逼退“诗意的栖息”。

绍兴古城仓桥直街

中国(宁波象山)开渔节千舟竞发赴渔场 摄/龚国荣

民营经济起源地——路桥 摄/梁敏慧

曹娥江大闸 摄/袁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是“诗意的栖息”的物质基础,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首先要留得住青山和绿水。经济富足起来后,人民群众需求清单里干净的水、优美的水环境、良好的水生态是没有替代品的必选项。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经济发达的浙东地区,也具备了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以人民为中心,浙东各地率先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贯彻落实治水新方针,开启治水新实践。

东钱湖,浙江著名的淡水湖,传说中范蠡携西施隐居之地,浪漫色彩使其成为宁波出镜率最高的婚纱拍摄外景地。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2001年起宁波市对东钱湖区域进行统筹规划,“立体治水”。经过十几年治理,湖区水质从总体Ⅳ类、局部Ⅴ类提升到现在的总体Ⅲ类、局部Ⅱ类,被誉为全国城市湖泊治理典范。“东钱湖一直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像这个帆船训练项目能被引入,首要一条是无污染,而且还能提升湖区文化品位。”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与湖区管理局副局长周利孟指着湖面的帆船介绍。守护好绿水青山,也保护了水源地,保证了宁波市“大水缸”的安全。“现在宁波市民100%喝的都是八大水库供应的原水,宁波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居全国领先水平。”宁波原水集团董事长王文成底气十足。

宁波三江口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对沿河水岸的寻常百姓说,水环境是最大的民生。“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我们深刻认识‘美丽河湖’建设在绍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的突出作用,绍兴在全省率先完成‘美丽河湖’评定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制定。如今,一湖、一河、一树、一品、一韵皆为景的村级‘美丽河湖’创建理念已在绍兴逐步深入人心。”绍兴市水利局局长张宪疆从更高的站位解读“美丽河湖”创建工作的意义。“为解河湖污染之困,绍兴从2012年开始就对市区内49条主要河道采取河长制管理模式,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行湖长制管理,2018年出台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绍兴市治水办(河湖长办)专职副主任杨骅语气中满是自豪。如今,在1万多名河湖长的守护下,绍兴“黑臭河”成为历史。根据绍兴市政府近期出台的《绍兴市“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方案》,绍兴计划未来4年内打通排水“经络”体系,实现水环境治理从治标到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台州市围绕‘水上台州’建设,加快推进‘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五大百亿’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新增水域面积12.3 km2,相当于2个西湖面积。这里,以后就是台州市的‘城市绿色会客厅’。”在寸土寸金的台州市中心,台州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朱晓荣指着水域面积1.8 km2的飞龙湖生态区晒出台州水利建设“成绩单”。“这几年搞‘五水共治’,城区里的河水水质比以前好太多太多了。”从台州高铁站出来,出租车司机毕文杰聊起水环境脱口而出“五水共治”这样的“专业”词汇,并极力推荐一定要到他的老家临海去看水。

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是台州市的副中心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美誉。深秋午后,灵湖广场的音乐喷泉飞珠溅玉,一群轮滑少年伴着水声和音乐声神采飞扬地滑行,远处1200亩的灵湖湖面成为最豪气的背景。核心地段、开放式、AAAA级景区,仅这三个关键词就不难理解毕文杰的自豪,也理解了临海为什么能成为全国首个获“中国宜居城市”称号的县级市。

绍兴新城 摄/袁云

临海市的母亲河——灵湖 摄/梁敏慧

2018年11月26日,“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结果发布,宁波、台州再次上榜。这项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与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12年,累计有60余座城市入选。甬绍台三地在最初两年的评选中既已榜上有名,今年则是宁波第9次、台州第3次获此殊荣,成为无数人心中“别人家的城市”。

山水是浙东城市的底色。中国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一幅大家力作无不来自对物我相融意境的表现,这也给以天地自然为巨幅画布的新时代治水实践以启迪和警示:江河湖海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生态环境是“易碎品”,我们必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为主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以敬畏之心在尊重、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台州“城市绿色会客厅”——飞龙湖 摄/乐小明

九曲永宁江 摄/梁敏慧

东钱湖水质好了鱼儿回来了 摄/戴善祥

曹娥江大闸里的水文化——安澜镇流亭

永安溪白鹭嬉戏 摄/梁敏慧

通向五大洲的宁波港 摄/谢耀荣

文化发力 赴未来之约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有记得住的乡愁。何谓乡愁?它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记忆。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在大踏步的城市化进程中,考量城市现代化的指标,已不再仅仅是城市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还在于是否拥有独特的人文精神。美国当代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将成为未来城市之间差别的最根本因素。如何在“百城一面”的城市化中脱颖而出?答案是开文化“药方”治城市“通病”。浙东三市在创新实践中,开出了几服“疗效良好”的水文化“药方”。

“药方”之一:传承历史文脉。挖掘传统优秀水文化,既是对城市历史的尊重与认同,也是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扩展与丰富。近年,浙东各地政府部门和社团组织一直致力于对古代水利工程遗存的清理、保护和利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大禹祭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中国大运河(浙东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它山堰、诸暨井灌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此外,挖掘、整理历朝历代治水实践中存留的丰厚水利著述工作也在进行中,以从治水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人治水提供借鉴。

浙东运河绍兴段运河园浪桨风帆景点

“药方”之二:以“软文化”提升“硬实力”。城市规划文化先行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水是浙东的灵魂,在未来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中担负重要使命。宁波打造“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的蓝图、绍兴“东方水城、品质绍兴”的规划、台州“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目标,每一个愿景变为现实,水都是关键“一票”。“‘十三五’期间,台州将以大系统治水、大循环治水、大项目治水、大民资治水‘四轮驱动战略’将‘山海水城’的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在台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邵翚的介绍中,青山绿水间,一座座有故事、有记忆的特色小城镇让人充满期待。

“药方”之三:工程建设“形神兼备”。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在满足兴水利、除水害的功能性需求外,还被赋予了与环境融合、具备审美价值、体现地域特色等更高的使命。工程“塑形”,文化“塑神”,工程建设中同步统筹水文化在浙东早有实践。位于绍兴北部的曹娥江大闸在初步设计中,就将环境与文化配套工程列入建设内容,以生态型、文化型、景观型水利工程作为建设目标,提升了工程的内涵和品位,成为全国水文化建设样本。宁波姚江二通道工程澥浦闸站施工现场,一座现代化的船形闸站已显露雏形,镇海区农业局水利科科长崔俊涛表示,工程设计方案中包括在闸站外建立一个充满现代元素的1500余m2的水文化展馆以及占地60余亩的“甬江治水文化园”,建成后将对市民免费开放,作为水利科普教育基地。以水利工程为媒,水文化春风化雨融入社会。

“药方”之四:专业社团“挑大梁”。2014年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对浙东水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带动一批行业内外人士投身水文化学术研究、水利史志编写、水文化活动开展。浙东水文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吸引多地水文化管理者、工作人员前往调研、学习,主办或承办多个全国性水文化会议。此外,基于水脉相连、文脉相通的特点,由宁波、绍兴两地牵头试水浙东跨区域水文化项目联合,开创了区域水文化建设的新形式。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传承历史文脉,留住文化之魂;对接时代需求,凝聚现代治水智慧。东海之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正深植根脉,积蓄力量,等待明日的美丽绽放。

猜你喜欢

诗和远方浙东绍兴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诗和远方”熬成鸡汤变了味儿
“诗和远方”与“何不食肉糜”
“诗和远方”的抚慰作用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