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留守青年”:扎根家乡 筑梦青春
2018-12-21民兴
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批“新留守青年”。他们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回到农村这片热土奋斗创业。在不断努力下,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还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城市当年薪10多万元的白领,还是去偏僻的农村种菜、挑粪、喂鸡?8年前,盐城的鲁曼选择了后者,在创业的大潮中,她与爱人从几间破校舍改建的养殖场起步,与村民共同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全国火鸡养殖行业的老大。
“鲁曼不仅自己养火鸡,还成立合作社,带动村里不少人一起养殖。火鸡养殖成了镇里的扶贫项目,全镇6个村,一共有300多户跟着鲁曼养火鸡。她给周边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让技术员上门指导,举办技术讲座。”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吕井山说,鲁曼来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1.2万元,现在达到了2.6万元。在鲁曼的带领下,乡镇的三百多名农户,全国的四千多名农民走上了火鸡养殖与销售的小康路,年平均收入增长了约8000元。
“乡村振兴的概念被写进十九大,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互联网、物联网已经打通,农村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好。”说起乡村振兴,鲁曼认为前景十分美好。“这些软硬条件保证产业可以扎根农村,在农村生存,让城市的人才可以回乡创业,农村的人才能够发挥价值。”
程后发的老家婺源县浙源乡十堡村山深路远,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老人孩子照看“孤村”,学生成绩落后,老人生病无人照料,沉寂的村子正经历着辛酸与无奈。
2011年,创业有成的程后发决定返乡创业,造福乡民。“家乡生我养我,老家的老人孩子得不到照顾,我很难过,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一份社会担当,程后发不仅消灭了家乡的“留守现象”,还在大山里创造了致富故事。程后发一次性投资50多万元购买设备,在浙源乡十堡、凤山、里村、庐坑、虹关等地租赁厂房,吸纳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浙源乡党委书记王根荣说,有的贫困户以前没事干就成天打麻将、玩纸牌消磨时光;如今,他们围坐在就业扶贫车间里打起了“致富牌”。在程后发的带领下,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精神越来越富足,乡风也越来越文明。
在汤阴县创业中心,身着白衬衣的程鹏程侃侃而谈,几名四五十岁的农妇围坐一圈,正认真“听课”。在家乡人看来,程鹏程是个异类:在北京上大学,在郑州就业,最后却回到了小县城。程鹏程却认为,“城市有挣钱的机会,而农村则有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
回乡前,26岁的程鹏程已是某知名化妆品公司河南区域销售经理,年薪50万元。2014年,他孤身回到家乡,从做公众号,做生鲜食品配送到做母婴服务、月嫂培训输出。找月嫂,农村留守妇女最合适。农村人好面子,不愿意说当保姆、伺候人,程鹏程就耐心解释,热情鼓励;村民们手头紧、怕掏钱,程鹏程承诺,培训26天,合格上岗,费用全由公司出;有些人跟不上,程鹏程请来儿科医生、礼仪专家,手把手传技术,一点点教规矩。
创业之初,程鹏程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拼着挣钱。”几年沉淀,他的想法有了变化:“希望家乡因我的努力而改变,哪怕一点点。我希望自己像树木一样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对大家有益的能量。”
2013年,在武汉大学任MBA联合办学培训部主任的李勇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武汉“裸辞”回家乡海南临高种菜。李勇冠以身作则,自己先种植1.4公顷空心菜,全部采用有机肥种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管理。45天后,空心菜收割,客户赞不绝口,愿意合作的农户也纷至沓来。如今,临高空心菜已经成规模、成品牌,远销到外省,空心菜地头平均收购价格也大幅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菜”。
临高空心菜“功成名就”走上正轨,李勇冠又开始“折腾”起了“菊花”,成立多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46户192名贫困群众以115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种植了8.7公顷高山香菊。去年年底,第一批高山香菊售出,每户贫困户获得超过3800元的分红。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山菊的种植,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和我们一起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李勇冠说。
进入柚子成熟的季节,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溪西红柚园里,一颗颗金黄的柚子挂满枝头,“园主”任三平再次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任三平是典型的“80后”,大学毕业后先是外地务工,2013年回到家乡泉港涂岭镇自主创业。他利用自己家里1.4公顷荒废的果园,种植红柚创办自己的红柚园,发展林下立体养殖。同时还利用“互联网+”,在网上销售。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如今任三平的红柚园已初显规模,柚子的产量也年年递增,林下养殖的鸡鸭销售也十分火热,经济效益比外出务工增加了三四倍。果园的创办,还为当地的困难户提供了多个的就业岗位,助力困难群众脱贫。
与许多从事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场的老板王博是一个80后富二代,大学毕业后他放弃接父亲的班,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政府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
2012年,王博组建当地农户创办了“新博农村合作社”,培训种植技术,搭建先进的种植管理设备,让农户自主管理,大幅度提高了种植产量,使农户们每年收益增加50%,人均增收2万余元。2013年,一个游客无意地闯入使王博萌生了新的灵感,办起了采摘园。
几年里,王博的种植基地小有名气,每年通过采摘带来游客达到几十万余人,光采摘收入就有100万元,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多份收益。除了固定的种植收益以外,旅游采摘又给农户们增加了20%的收入。
2008年,王力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进入武汉一家大型建设集团工作。但他一有空闲,就会关注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当他多次看到媒体曝光毒奶粉、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时,被深深震撼,投身农村打造“放心菜”产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10年,王力放弃在市区企业的高薪待遇,回到家乡江夏区郑店街老屋胡村投身农业。
起初,他和农庄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到一个月,王力就从农民们眼中白白净净的学生伢,变成了皮肤黝黑、跟大伙打成一片的“地道农民”,逐渐学会了除草、翻耕、播种、施肥等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技能。
“农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好却不容易”。王力认为,真正做得好的农业应该是回归自然,在他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公司在2016年年产新鲜蔬菜万余吨,有效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2013年,出生于青海省酿酒世家的90后藏族青年卓么杰从青海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外打工一年后,卓么杰回到家乡海南州贵南县,他用所有积蓄和银行贷款,成立了宗拉原生态青稞酩馏体验馆。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卓么杰研发了几种样品,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推向市场。令人惊喜的是,该系列产品一上市就异常火爆,供不应求,实现了产销两旺的目标。
卓么杰的生态酩馏酒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通过当地政府扶持的200多万贴息贷款和奖励补助资金,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好,他没有忘记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政府部门和家乡的乡亲父老,先后接纳了3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自己的酒厂打工,逢年过节也会主动到贫困户家中慰问走访,并且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当地村民家的青稞。
说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卓么杰说,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青年一代,就要用青年人的眼光和方法将祖辈传统的手艺延续下去,自己创业成功后,更有责任反哺家乡发展,带动周围群众一起实现小康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