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画的竹子到底好在哪儿

2018-12-21佚名

中外文摘 2018年23期
关键词:墨竹画竹板桥

□ 佚名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擅长画竹的印象牢牢地印在人们的记忆里。不过,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卖得那么贵还有人求,却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性很强。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而墨竹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主流都开始追捧墨竹了呢?转折点就在元朝。

当时有些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文人画作者一般都回避社会现实,画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画抒情,表达愤懑之情,象征君子气节的竹子自然成为绘画热门。在色彩上,则重水墨轻艳丽,以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

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郑板桥前半生过得非常顺,中过进士,做过知县。做了个清廉爱民的父母官,开仓赈贷、捐廉代输,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官场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后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从郑板桥的多幅墨竹图中可以看到,他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主体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浅墨,整体布局多不乱、少不疏,竹子清秀挺拔,很好地诠释了这位“君子”的风骨。

但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它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如果只是画出现实中的竹子,那不过是对自然的写生、复制,画出竹子背后的君子风骨,才是画家的功力。因此郑板桥刻意将竹竿画得纤瘦,如此纤瘦的枝干,却能生得又长又直,更加体现出竹子不凡的品质。劲瘦的竹子也隐藏了作者的自喻,就算被排挤、被去官,可仍要一身正气。

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

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是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比如他在被贬官后,有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此外,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板桥体”从视觉上就有着强烈的个性,仿佛放飞了自我,非常大胆。仔细看郑板桥的运笔却暗藏玄机。他将笔画的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都重新打乱排列,错落穿插,却乱中有序,自成一派,放肆中又带着克制,才形成这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郑板桥的厉害就在于这诗书画三绝,放眼历代文人大家,书法写得好的不一定会画画,画得好的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不一定书法好,郑板桥不仅不“偏科”,还样样精通,再加上做官时一心为民,有良好的声誉和百姓基础,因此他的画就受追捧而且也值钱了。

猜你喜欢

墨竹画竹板桥
闫正国墨竹欣赏
画竹题诗
王光先国画作品
“松竹”图里话板桥
板桥河
“胸有成竹”
板桥村扶贫精准在哪里?
咏竹、画竹情味生
板桥画竹解肝郁
苏东坡画竹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