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跷脉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2018-12-20刘杰李淑彦晋志高
刘杰 李淑彦 晋志高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跷脉改善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泻阴补阳手法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采用泻阴补阳手法联合针刺跷脉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较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跷脉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痉挛程度。
关键词 跷脉;泻阴补阳;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脑卒中致死率高,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脑卒中的致残率位于世界首位,脑卒中所致的痉挛性偏瘫是目前我国最严峻的社会公共问题[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例,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仍然呈上升趋势[2]。脑卒中患者3周内发生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概率为90%[3]。肢体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肢体痉挛状态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因此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1岁;病程20d~6个月;其中脑出血4例,脑梗死2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68岁,病程17d~6个月;其中脑出血5例,脑梗死25例。两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4],中医参照《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
纳入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并经头部磁共振或CT成像确诊,且符合中医中风的诊断标准;②患侧肢体改良Ashworth评级≥1+级;③患者处于Brunnstrom阶段Ⅱ、Ⅲ、Ⅳ期分期。④近期未口服过肌肉松弛剂及镇静药物者;⑤首次卒中者,病程2周~0.5年;⑥患者意识清醒,病情基本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生命体征平稳者;⑦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本临床试验并同意接受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及非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痉挛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③存在意识、智力障碍而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④中风次数≥2次者;⑤脑卒中急性期或病程大于0.5年者;⑥正在服用抗痉挛药物的患者;⑦哺乳期或妊娠妇女;⑧向患者或家属解释本临床试验,不同意接受者。
治疗方法:(1)试验组:①取穴:照海、交信、申脉、跗阳、居髎、肩髃、孺俞、睛明。②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采用75%乙醇皮肤常规消毒后根据具体穴位采用适宜长度的TONY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均取患侧。阴跷照海、交信,快针提插泻法,不留针;阳跷申脉、跗阳、居髎、肩髃、臑俞采用提插补法,睛明穴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③疗程:1次/d,6次/周,休息1d再继续治疗,共治疗3周。(2)对照组:①取穴:参照邱茂良主编的第5版的《针灸学》“中风”病治疗所列穴位,肩谬、合谷、曲池、手三里、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太溪、曲泉[6]。②操作方法:采用75%乙醇皮肤常规消毒后根据具体穴位采用适宜长度的TONY-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均取患侧。阴经穴位太溪、曲泉行快针提插泻法,不留针;阳经穴位肩髎、合谷、曲池、手三里、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采用提插补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③疗程:1次/d,6次/周,休息1d再继续治疗,共治疗3周。
观察指标: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7],分成0~Ⅳ级。0级肌张力无增高。Ⅰ级肌张力轻微增高,患肢做PROM(关节全范围被动体操)时,在关节活动末期出现轻微卡顿感后肌力正常。Ⅰ+级肌张力轻微增高,关节活动后50%范围出现卡顿感后,活动均有较小阻力。Ⅱ级肌张力增高较明显,通过PROM的大部分时,被动活动较容易,肌张力增加均较明显。Ⅲ级被动运动困难,肌张力重度增高。Ⅳ级僵直,患肢被动运动时不能屈伸。
疗效评估:参照相关文献[8-9],以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评定肢体痉挛程度。①治愈:改良的Ashworth评级恢复至0级;②好转:改良的Ashworth评级>Ⅱ级,但尚未达。级;③有效:改良的Ashworth评级Ⅰ级;④无效:改良的Ashworth评级无变化。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比较:两组在治疗进行前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肌张力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跷脉可以有效降低肌张力,见表1和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93.3%,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讨论
杨玄操注《难经》曰:“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所之由,故曰跷脉焉。”若跷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经筋失于濡润,肢体阴阳拘急,活动异常。《难经·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奇经八脈考》在此基础上又加以补充:“阴跷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会于睛明而上行。”《奇经八脉考》关于阳跷脉中的论述最为详细,其走行为跟中弓外踝→申脉→仆参→跗阳→大腿外侧→胁后髀→臑俞→肩膊外廉→巨骨→肩髃→人迎→挟口唇→地仓→巨髎→承泣→睛明→入发际→耳后→风池。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其中跗阳为阳跷郄穴,交信为阴跷郄穴,可以有效调节跷脉气血运行。杨慎峭等[10]通过研究推测针刺跷脉腧穴可调节中枢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GAT-1)的释放,进而使γ-氨基丁酸(GABA)回吸收减少,突触间隙GABA浓度增加,GAGA抑制作用增强,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减轻痉挛[11]。
《灵枢·卫气》:“能知虚实之软坚者,知虚实之补泻也。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胸骨柄中下段、头、肩、手指和足是人体有中心、近端、远端3个关键控制点,对这些点的调节可以降低全身肌张力[12],这与“标本根结”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足太阳膀胱经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灵枢·卫气》:“足太阳之本在跟五寸之中(跗阳穴),标在两络命门。命门(睛明)者,目也。”跗阳穴为阳跷的郄穴又为足太阳膀胧经之本,睛明穴为阴阳两跷的交会穴又为膀胱经之标,故有调节经气,平衡阴阳的功效。因此可取跷脉申脉、照海、跗阳、交信、居髎、臑俞、肩髃、睛明等穴位来调节肌张力不平衡形成的特殊运动模式[12]。
本研究显示,治疗结束后试验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跷脉在降低临床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肌张力,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孙佳艺,巢宝华,徐新娟.中国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4(10):964-968.
[2]王陇德.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3]邹玮庚,徐远红,李海峰.巨刺阳经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0,27(4):294-296.
[4]中华神经科学会洛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7]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8]Bohannon RW,Smith MB.Interratefreliabili-ty famodi-fled Ashworth scaleof muscle pas-ticity[J].Phys Ther,1987,67(2):206-207.
[9]Naghdi S,Ansari NN,Azarnia S,et al.Interre-liability of the modifiedified Ashworthscale(MMAS) forpa-tientswith wristflexormuscle pasticity[J].Physiother TheoryPract,2008,24(5):372-379.
[10]杨慎峭,毛雪莲,冯丽娟.电针申脉照海对脑梗死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1变化影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8(10):2539-2542.
[11]Esquenazi A,Talaty M.Gait analysis,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BraddomR.Physical Medicin a and Rehabilitation.2nd-ed,Philadephia:WBS aunders,2000.
[12]佟帥,苏李,吕海波.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2(5):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