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思考与实践

2018-12-20王晓丹

赢未来 2018年1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人格中学生

王晓丹

摘要:对中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質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发展其品德优势。本文简析了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况,指出了培养中学生积极人格的教育对策,以期为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人格

一、背景思考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打破了以往心理学过度关注不幸人群的研究传统,更关注研究人类的优点美德,以期促进个体的发展。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教育是教育者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积极的理念和行动为手段,通过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人格,这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阐释

积极心理学承认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的普遍存在,1999年第一次积极心理学会议召开后,以塞利格曼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展开了对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的分类工作。[1]《个性力量和美德》一书确定了人类共有的六大美德,即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和灵性与超越。通过测量,积极心理学家发现了与这六种普遍的美德对应二十四种积极心理品质,它们是:好奇心、热爱学习 、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洞察力、真诚、勇敢、毅力、正直、仁慈、爱、公平、领导力、自我控制、谨慎、谦虚、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热忱。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倡导个体的积极取向,它能够帮助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们增强生命的力量。中学生的发展、成功和幸福不仅受到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更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个人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品质原本潜藏在人的天性中,需要在后天给予一定的条件激发出来,因此加强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

三、具体方法

国外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借于此,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了以下几点尝试:

1、开发独具特色的积极心理课程及团体辅导模式

鉴于积极心理学对学生教育的启示,笔者开发了以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五大模块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并根据塞利格曼倡导的24个积极心理品质逐一设置活动方案,在心理健康课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此外,我还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活动,从感恩宽恕训到寻找优势再到发挥潜能,每一位成员都会在8-12次的团辅活动中,分别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维度获得积极力量。

2、开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各类心理健康活动

(1)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能够让中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自我。本着校园心理剧要演学生自己的故事,说学生想说的话,抒发学生的情感的原则,笔者在开展心理剧活动时一直坚持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让学生在剧中直观地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促进演员及观众的人格完善。

(2)绘本故事

经典的绘本故事涵盖多层次的意识和潜意识认知,利用好的绘本故事,能够从生命的底部呼唤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目前笔者已经通过课堂及绘本分享沙龙的形式向学生分享了《变焦》、《The giving tree》等20余本绘本,学生在分享中内省,有效地促进了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3)沙盘体验

沙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场所,让学生在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下,尽情地与潜意识对话,发挥自身治愈力,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成长。笔者在工作中尝试让学生进行个体沙盘及团体沙盘的体验,沙盘为学生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学生都在沙盘世界中发现了自己内在的无限力量。此外,我们以24个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开展主题团体沙盘活动,学生分享了各自在生命中遇到的与这些主题相关的经历,这些感悟与反思激发了学生内部的积极力量,促进了积极人格的形成。

3、争取家庭教育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长期影响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的品格。因此,在塑造学生积极人格的实践过程中要争取家庭的教育力量,校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开展各种家庭亲子活动,如感恩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加孩子的积极经验,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能在活动中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其次校方要多关注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和谐的夫妻关系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相反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格方面会有不健全的地方,他们应该引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关注。另外,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争取家庭力量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重中之重。青春期的孩子常与家长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作为一名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劝导家长应及时、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轻松自在。

四、实际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1)对中学生进行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完善学生人格的形成;(2)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提升生活满意度,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3)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意义重大;(4)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也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7.

2017年天津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XLZX-J20171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人格中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