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2018-12-20宝力尔
宝力尔
摘要: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较为关键的内容。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实验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育模式较为枯燥、单调,学习任务也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基于此,物理实验的出现能够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调节。因此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应用物理实验,实现教学目标或者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实验;高中物理;教學;应用
我国新课改的出台,强调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物理实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亦能得到充分培养,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本文针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分析,为完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相关依据。
一、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大多高中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而物理实验本身具备有趣、新奇等特点,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上的刺激,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或选择利用课堂演示的形式,不但可以有效活跃物理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师在进行“反作用力与改进作用力”的物理实验教学时,可应用乒乓球进行演示,指导学生用手对乒乓球直接击打。此过程中引导台下学生认真观看,台上学生完成试验后对自身感受进行阐述,通过这种互动方式的教学,能够较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能力直观的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二、以实验操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注重理念以及课本内容方面的教育,针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学相对较少。但在现代高中物理教育中,合理的应用物理实验对学生进行教学将较大程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大脑也能得到充分活跃,使学生大脑能够越来越灵活。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生活也较为紧张,物理实验的出现较大程度上使学生大脑得到放松,充分缓解学生压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多采用物理实验的形式,适当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让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更加全面且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车的运动状态实验中,主要利用打点计时器,此过程可引导学生进行小车的调整和纸袋的安装,并监督学生保证操作过程不存在任何失误。运动状态实验的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实验每一环节都能够准确完成,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物理相关知识时,督促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具体实验操作,针对小车的释放距离以及纸带的摆放位置等环节都有着具体要求,这些要求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可通过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在不同情况物理知识的变化。整体的实验过程不但考验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充分融入物理实验的教学,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形式
物理实验的形式决定了实验教学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在教师对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应用时,应先结合物理知识进行物理实验形式的选择。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主要在实验室以及演示厅进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多媒体形式的演示实验也逐渐进入到学生的课堂,多媒体形式的物理实验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教师可亲自对实验课件进行制作,同时也可在网络上寻找关于相关物理实验的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体验,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常出现一些抽象型物理原理和知识,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理解,而多媒体形式的物理实验演示充分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形式的实验演示能够将抽象充分转化为具体,有效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实验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将物理实验内容进行开放,将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与物理实验联系起来,适当组织学生去大型工厂进行参观,使得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到物理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学生通过更为直观的形式了解到物理学中存在的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掌握此类教学要点,切实将知识与实际状况相结合,即将物理实验与物理知识间较为完整地衔接,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能够及时将其联系到物理公式、物理知识上。关于此类教学要点,教师可围绕“使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目的,于课堂教学中设计更多适用性较大、符合多数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物理教育模式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丽华.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研究[J].学周刊,2016(27):137-138.
[2]高钰.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6(10):103-104.
[3]冯楠,王林.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