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创作
2018-12-20张双雪
张双雪
摘要:幼儿教师有必要在开展各种美术活动时,注重对幼儿进行自主创作能力培养,为幼儿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幼儿的主动学习、主动创作兴趣,既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自信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其未来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主创作加以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自主创作;有效策略
引言:
美术活动普遍会受到幼儿的广泛欢迎,对培养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促使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提升,有助于使得幼儿更好的参与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提升其美术综合素养。以往的多数美术活动中,教师注重的多为如何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等,促使幼儿经由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
一、促进幼儿自主创作兴趣提升
首先,想要促使幼儿的创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理应注重为其营造出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究其原因,幼儿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参与美术活动,进行日常的学习,有助于其更好的开拓思维,解决问题。众所周知的是,幼儿自主创作主要指的是,幼儿自发进行的创作,并非在经由教师的引导以后进行的创作。所以,教师应确保在开展各种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以及尽可能的多和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1]。
第一,教师应对幼儿自行创作的作品表示支持和鼓励。例如,在进行某美术活动时,教师看见班级中的一个幼儿(小宇)并未动笔,原因是周围的其他幼儿嘲笑他的作品没有装饰,很难看,这时,教师对小宇说,虽然你画的花朵特别小,但是色彩很生动,蜜蜂们一定会喜欢的,所以,你如果能多画出几朵不一样的小花,这幅作品肯定会更漂亮的。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小宇画出了一幅完整、色彩鲜艳的作品,不仅在原先花朵的周围添加了许多颜色不同的花朵,还在花朵的周围画了一只生动的蜜蜂。
第二,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营造出平等、闲适的心理环境,切勿过于注重为幼儿设置多种规定和要求,使得幼儿可以遵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实施创作,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自我创作,有助于推进幼儿自主创作能力的培养进程。
其次,积极创设自主创作物质环境。优良的教育氛围,可以促使幼儿的行为受到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各种美术实践活动时,应重视为幼儿创设出趣味性以及针对性较高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创作能力。在设置环境时,教师可以依照幼儿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等,择选一些幼儿较为有兴趣的主题,例如开展装饰手环展览等,并允许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自主进行模仿和创作。
二、提升引导的针对性以及合理性
(一)合理应用教学语言
在日常开展各种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利用语言创设多种情景,促使幼儿根据情景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对激起其自主创作欲望和兴趣具有积极影响。以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为例,在幼儿根据自身的印象和想象,描绘出一只蝴蝶以后,教师表可以利用启发性的言语对幼儿进行提问:你画的蝴蝶要飞向哪里呢?它会路过哪些风景?会不会遇到其他的小动物呢?等,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一些场景,例如,个别幼儿为图画添加了太阳、河流和山的背景;个别幼儿在蝴蝶的周边画出了小蜜蜂和小瓢虫等。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对促进自主创作能力提升也具有积极影响。
(二)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引导
在幼儿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较多,这通常会导致幼儿逐渐丧失对美术、绘画的信心和兴趣,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具有的意义就至关重要了。其中,教师在幼儿“受打击”时,需要为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促使其逐渐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进而鼓励其始终保持在较高的热情状态下,进行美术学习[2]。
例如,在开展《为小鸟画新家》为主题的美术活动时,一位幼儿想要利用皱纸装饰小鸟的房子,于是其用不干胶将装饰用的小物件贴在房子上,可是只要稍微移动小房子,小物件就会掉下来,这导致这名幼儿不愿意再动手将作品继续下去。此时,教師对其这名幼儿说,想要将小房子变得漂亮不一定非要用不干胶呀,你还可以应用其他的工具,于是,这名幼儿又找来了透明胶,最终完成了作品。教师适当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增加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创作自信,激发起自主创作兴趣,有利于其掌握更多的自主创作技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激发幼儿自主创作兴趣以及对其加以有效引导的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幼儿的自主创作积极性,促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美术活动中,对提升其美术综合素质以及促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效率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茜琳.童画中华文化 开启美的体验——推介人美版幼儿美术教材《美的启蒙》[J].中国美术,2017(05):140-141.
[2]唐云.从语词层面理解湖南幼儿美术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实验体系》的对比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7(0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