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2018-12-20火华
俄罗斯为陈昊苏授勋
2006年是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成立50周年,应俄方邀请,中国派出友好代表团。 我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陈昊苏同志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又是中俄友好协会会长,这次是由他率团前往的。
10月23日下午3时,俄中友协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莫斯科社会大学礼堂举行。主席台上悬挂着以熊猫和熊为标志的俄罗斯中国友好年活动的图案。陈昊苏、伊万诺夫、季塔连科、库里科娃、朱可夫、奇克文斯基、朱佳木、刘恕、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会来、罗高寿、李敏在热烈的掌声中登上主席台。陈昊苏和俄中友协会长季塔连科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双方叙述了两国的友谊和发展。在俄中人民友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闪光的事迹,也留下许多闪光的名字,在我们庆祝友好发展的今天不会忘记为此做出过奉献的先人们。在我们参加会议期间,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原来是普京总统给大会发来了贺电。他祝俄中友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祝俄中友好万古长青。
俄中友好协会表彰为友好事业做出贡献的陈昊苏,授予他俄中友好贡献奖章。在音乐声中,季塔连科把奖章佩戴在陈昊苏的胸前。应该说昊苏同志得到此项荣誉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事业,对于推动中俄民间友好做出巨大的努力,据我所知有几次俄罗斯国家领导人到中国访问就是他邀请来的。陈昊苏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很有影响的。在我出访的一些国家中,见到他们的宣传资料上都印有陈昊苏的题字和照片。在昊苏的诗作中《中俄友谊之歌》《访问苏联》《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中俄建交50年》《走进俄罗斯》《到访新西伯利亚》《在红场看阅兵》等等都是写中俄友谊的。读着他的诗感到他炽热的情怀,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和俄罗斯对话,用自己的心去爱那里的人民。在诗的字里行间听到他涌动的心潮。说起他热衷于国际交往的事情是很有渊源的。他的父亲陈毅元帅就是有名的外交家。陈毅继周恩来之后是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部长,是任期最长的外交部部长,也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最有人格魅力的外交部部长。从1958年2月至1972年2月病逝,他一直在做外交工作。1958年,陈毅元帅刚刚以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身份陪周总理访问朝鲜。当时中朝两国政府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已完成抗美援朝的国际主义义务,将在年内全部撤回中国。陈毅元帅在与志愿军领导见面时引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名言:“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也。”事实上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关系中一直奉行着这样一条崇高的道义原则。我们对友好国家的支援不图回报,而对来自友好国家的支援则时时铭记。昊苏同志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些好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怀着感恩的思想去工作,在人民外交的事业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他们父一辈子一辈都在为中国去交朋友,为中国拓展国际舞台,他们在人民心中的印象是美好的。
陈毅元帅的诗写得好,人称诗人、元帅外交家,他才华横溢大氣磅礴。昊苏继承了父亲的优点,他的诗意境深远,词彩华美。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白话诗都写得很出色。我和他是在诗中认识的。我们彼此用诗问候,用诗祝福。也在诗中了解他的为人与工作。昊苏同志把工作的三分之二的时间献给了人民友好事业。他潜心研究各国的国情,依不同的情况开展多姿多彩的民间外交活动,取得可喜的成就。他在各国友好人士中有很高的威信。他像父亲那样成为受欢迎的人,也为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为人类的和平贡献了力量。
2017年10月我收到陈昊苏的贺信和他夫人秦昭的一幅画。这成了我最珍贵的纪念。我把信和画发表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火华同志:
在你七十五岁寿诞之际,我谨奉上我夫人秦昭去年的画作一幅,向你表达诚挚的祝福。盼你身心两健,快乐安康,馨香益远,永葆青春。
陈昊苏
2017年10月
粤剧红派艺术创始人红线女
1999年年底是澳门回归的日子。我随文化部组织的代表团来到澳门。住在东望洋山的皇都饭店。在这里能见到许多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也就在这时我认识了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她说她已经75岁高龄了,但我觉得她很年轻,看上去只有50来岁的样子。
虽然我们北方人很难看到粤剧,但红线女的大名我是有所耳闻的。我从一些报刊上获得她的信息。知道她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她为中国粤剧艺术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说到这些她总是说,我不过是特别爱这门艺术,愿把终生献给它。总想为它做些事情。她听说我是从内蒙古来的,她对蒙古族的事情是很有兴趣的,她演过《昭君公主》《一代天骄》。这些都是和内蒙古息息相关的。
在澳门的那段日子里,我们同住一个楼又同在一个餐厅就餐,总有一些见面的机会。我有兴趣问她一些问题她也很愿意谈起有关事情。
红线女原名叫邝健廉,1924年出生在广东。住在广州西关,小时候常随母亲去看戏,回来就学着戏里的样子演唱。她学得有模有样,这引起妈妈的极大关注。后来日本鬼子侵占了广州,她失去上学的机会,妈妈就带她到了香港拜舅母为师学习粤剧。舅母是粤剧表演艺术家何英莲。舅母教得认真她也学得认真。当初她扮演个小丫鬟,跑跑龙套。后来她经过努力学习、用心体会、终于可以担当重要角色,渐渐地成了剧团里的当红花旦。她把传统的唱法与京腔、昆腔以及西洋唱法相融合,创造了她独具特色的“红”派艺术。这在香港特别有影响。她演出的《蝴蝶夫人》《清宫恨史》《一代天骄》等剧目都引起轰动。
1955年她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院任副院长。曾代表国家到朝鲜、越南演出。1988年她率团到北京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人称她的唱腔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是一代名媛。她主演的作品还有《关汉卿》《荔枝颂》《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等,这些都成了我国艺术宝库的珍品。
红线女的贡献是巨大的,她得到人民大众的爱戴,被称为“人民的红线女”。“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 红线女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红线女离开了我们。举世之悲痛。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送来了花圈,各界人士沉痛哀悼,上千人在雨中为这位艺术大师送行。
红线女走了,她的艺术,她的精神永留人间……
书法家林岫
我认识林岫是非常偶然的。在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有一位女士引人注目。她四十来岁,长得清秀,穿一身黑衣服整整齐齐,给人以干练清爽之感。会上会下总有人在她的身边,特别是港澳台来的诗人们。有不少人请她签名留地址,她也给我留了地址。我知道了这个人名叫林岫,但她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成就,真的是一点也不知道。加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土包子从来不爱凑热闹的个性,也就没有再与之来往。
我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带着半刀宣纸进北京,在中华诗词学会开会期间,在自己房间备下文房四宝,请诸位诗家学者留下诗词墨宝,不少人在我房间写字画画。当时有一家小报报道大会花絮时,还专门写了《火华发了“书法财”》的文章。我这个小屋很热闹,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的两个好朋友河北的刘章、辽宁的姚莹提议我要请一下林岫,她是书法大家。我说你们请来不就行了嘛。结果他们回来说,必须你亲自去请才行。这两个要字心切的人见我一动不动,就把我生拉硬拽到林岫面前。我只好说林先生,你是书法大家,请您到我的房间与各位书法爱好者小聚,多多指教。林岫说,你终于来了,你一走进会场我就认出你来了。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片《草原词作家火华》,我从头到尾都看了,很敬佩你。我也知道你在请人写字,没有请我大概是我的规格不高吧。我说我见你被港澳台的诗人们包围着,不好意思打扰你。林岫走进房间,爱好书法的人对她非常认可。刘章和姚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幅字,高兴地向我做了个鬼脸跑掉了。也许是林岫怕我尴尬,她就跟我讲了大人物有时做些小事情,向小人物表示学习,这都是很可爱的事情,还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最后把我给逗笑了。这时她给我写了她自己的两句诗。
岭上梅花多傲骨
偏逢清水压枝低
火华同志雅属 丁卯 林岫
在以后的日子里,林岫热心地把我介绍给港澳台的朋友们,约我一起和港澳台的朋友们合影留念。看来人是需要相处的,相处之后才知道她很朴实,很善良。
然而,我对她的深入了解则是在后来的媒体中。她的一生成就斐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一生著作丰厚,著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与艺术概说》(合作)、《古文写作》、《诗文散论》、《林岫汉徘诗选》、《当代书坛名家精品与技法》等等,她还多次參加国内外书法交流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中国风—诗书画坛》栏目中担任嘉宾主讲,影响是巨大的。
三十年过去了,看到她的书法还能想起当年的趣事。
著名画家塔琳托娅
20世纪70年代,我妻子金玉凤到木材公司上班,遇到一个好领导吴云娜科长,她宽容大度,体贴下属。这让我妻子很开心,很快熟悉了财务科的工作。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她经常带我去吴科长家拜访。吴科长的丈夫叫道尔济勒格,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厅长。这个名字与我写的一首歌的名字很一样。当年我写过《道尔吉,你为什么不高兴》这首歌。为什么不高兴呢?是因为他向姑娘求爱,姑娘没有答应。这首歌经德德玛绘声绘色的演唱,在观众中很有影响。吴科长见到我就向他介绍我的作品,和老伴开玩笑。道厅长很憨厚,总是开心地大笑。这使我们的交谈很轻松,道厅长是革命军人,在部队当过后勤部长有着很高的军人素养,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在家里有着极好的家风。
这二位老人有个女儿叫塔琳托娅,她天资聪颖,能歌善舞。而且长得非常漂亮。后来被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招为舞蹈演员。她的丈夫云中在文工团舞台美术组工作。我当时是文工团的创作组长,我们三人又成了同团的战友。这样的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因此来往就多了一些。
塔琳托娅在文工团的表现非常优秀,她本身先天条件很好,再加上她刻苦努力,使得她的每次演出都获得成功。人们把看她的表演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不知什么时候塔琳托娅喜欢上了美术。而且是特别执着和坚定。经常参加军区组织的美术创作活动,这期间她搞的版画作品《阿库曼舞》《乳》《课余》等先后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展露了在美术方面卓越的天分,迅速引起部队领导的重视,荣立二等功,当选全军“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代表”,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和画法技巧。在校学习期间又获得“全国版画三版展”金奖和“全国版画版种大展”金奖。毕业后因为成绩优秀留在学校任教。后来成长为教授和著名画家。她的进步是惊人的,她坚持以家乡为主题,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素材,讴歌我们的草原,讴歌时代的变迁。以独特的视觉观察生活,表现生活。20多年用刀刻下无数版画作品,获得了四个国家级美展的金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辉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鉴于她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在中国版画事业上的杰出贡献,授予她“鲁迅版画奖”。然而她并不满足这些已有的成绩,又在重彩画上下功夫,创造出具有浓厚个人风格的重彩画画法,让版画与重彩相融合,在不长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理念,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誉。评论家邵大箴说:“托娅的重彩画增加了绘画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性,使作品凸现出不同于其他重彩画的艺术感染力,别具另样风采。”
塔琳托娅从事绘画艺术30多年,在中国重彩画和版画两个领域均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和创新探索。多次获得全国美展的各类奖项。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内蒙古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深圳文博宫等全国多地举办九次个人美展,作品多次在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展出。有的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神州版画院、香港文化促进会收藏。
塔琳托娅的名字是草原上的霞光,她从草原飞向北京,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草原人民争得荣誉。我们衷心祝愿这美丽的霞光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
在一次朋友们的聚会上,几位青年书法家拿着旭宇为他们题写的书名给我看。我看到那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题签,心里一阵火热。青年书法家怕我不了解争相为我介绍。旭宇是当代书法大家,他提出楷书创新理念在书坛产生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在书坛造成很大的影响。
看着旭宇的字迹,听着人们的介绍,我想起我和旭宇在一起的日子,想起我们在沙漠植树修渠的场景,想起我们一起在小树林写诗的日日夜夜,想起诗集出版的坎坎坷坷……我为旭宇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也更加珍惜那段往昔的岁月。我随口说出一句话:“旭宇的名字是火华给起的。”这句信口说出的话引起人们的惊奇。怎么可能。中国书协副主席用了多年的名字竟然是一位内蒙古的同志给起的。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而且千真万确。那是在1972年春天我在《兵团战友报》社当编辑,分管文艺副刊。我收到了从兵团五师记者站邮来的一首小诗《小红梅》,一看就知道这是出自记者站站长许玉堂之手。我修改了个别字句准备发表,但署名却成了问题。当时思想很左。发表作品必须化名,谁要用真名,就被认为是名利思想。笔名还要革命一些,不能有“小资味”。
我想起了用谐音字来解决这一问题,可是“玉堂”两个字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谐音字来。就在前两个字打主意。把“许玉”谐音成“旭宇”,取“旭日照寰宇”之意。虽然不是直接说革命,但也是阳光宏大,灿烂辉煌之意。没有征求本人的意见就在报纸上发了出去。谁知道他收到这张报纸很高兴,觉得笔名很好,从此就一直用了起来。
旭宇是河北唐山人,和我都是河北大学1968年的毕业生。只是我们在学校并不熟。他在教育系,我在中文系。后来一起到部队锻炼,参军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报社工作,当然就很熟了。我们两个人情趣爱好一致,出于对诗的热爱,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出版一本军垦诗集。但这件事情必须保密,一旦走漏风声就全完了。当时的人特别左,让人知道会当成名利思想批判的。我们白天八个小时上班,只有晚饭后才是自己的时间,当时兵团总部门前有个小树林,就是后来的满海公园原址。我们各自拿着写成的诗或者提纲在树林见面,探讨修改作品,当时家属都没有来部队,我们过着单身生活。修改作品熬夜到两三点钟,实在饿了,就用茶壶煮点土豆吃上几个,香得不得了。这样努力工作,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四十多首短诗。两个人满怀信心地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投稿。投完之后旭宇回到了自己家乡。我在岗位等待消息。我天天等日日盼,盼来的是个坏消息——退稿。出版社编辑对我说,稿子看过了,内容还不错,只是你们太年轻了,没有名气。谁能知道旭宇、火华是干什么的。你们慢慢写着,等有了一定名气再出版不迟。我就问,当前哪家出版社最权威。回答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权威,周总理派诗人李季去主持工作。我们出书要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风向,他们怎么做我们跟着。我送走客人后,挥笔给李季写了封信。
李季同志:
摆在您面前的这部诗稿不是什么优秀作品,而是被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退回不用的作品。寄给您的意思是想让您看看我们的这些诗够不够出版水平。如此而已,别无他求。
火 华
我随后又给旭宇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让他回来时经过北京一定去出版社问问情况。旭宇来信说对我的处理他很赞成。
终于盼到旭宇回部队了,他悄悄地告诉我,出版社已经决定为咱们出书了。还有两件事,一是要对你我进行政治审查,二是分别在北京大学召开工农兵学员审稿会,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召开审稿会。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就可以出书了。
书出版了。这是旭宇和火华给大家的一个见面礼。
1976年內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我调到内蒙古军区工作,旭宇转业到河北省文联工作。因为不在一起,不可能经常在一起修改作品,就以各自的名义发表作品了,没想到这又引起诗友们的猜测。有一次,我在湖南参加全国歌词创作座谈会。有位女词作家郭兆甄要见我,托刘薇大姐介绍,刘薇说火华可好见啦,从没有架子。当刘大姐真的介绍时,她感到很吃惊。说了一些读过我的作品之类的客套话。在我和郭兆甄去岳阳的火车上,她说了实话。她说真对不起火华同志,我骂了你好多年。我和我爱人都喜欢写诗,在我们要结婚时,到书店买了一本您和旭宇合写的诗集。当时认为你们二位是情侣或者是夫妻。我们两口子也发誓向你们学习,一定要在文学创作上干出一番事业来。后来你们分开发表作品,我们就认为是火华出名后,把旭宇给蹬了。就这样骂了你好多年,这次见你是个男人。我才知道我们错了,因为你名字上有个华字,错把你当成女人,真是对不起。我听了后觉得好笑。我说男女分手双方都有责任。为什么只说女方?她说她丈夫先骂女方,她就跟着骂。我说他单骂我是在警告你,明白吗?你要是和他离异就是我的下场。她说她今天才明白过来。
旭宇回河北创办了《诗神》杂志,还筹备建立书法家协会,在诗歌书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出版了《春鼓》《醒来的歌声》《云·篝火·故土》《旭宇短诗选》《白阳吟草》《会飞的黄鼠狼》《阳光下的泥土》《春鼓与海岸》等多部诗集,以及文艺理论专著《旭宇艺术随谈》《旭宇书法短简》等。还先后出版书法作品集《当代书法精品集·旭宇卷》《旭宇诗书杂感》等十余部。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诗歌结合起来。臧克家称他“融诗为书,化书为诗。其诗,清新自然,独树一帜;其书,刚健流丽,自成一家”。
央视春晚第一代导演邓在军
1983年,由黄一鹤、邓在军导演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过去30多个年头,如今成了中国人的新年文化大餐,成了世界华人的记忆。在首届之后,邓在军多次担任春晚的总导演,不知有多少经典作品出自她之手,不知有多少名家从她那里走出来,有多少生瓜蛋子通过她一夜走红,有多少民间的艺术通过她推向世界,她也因此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颗灿烂的明星。
20世纪80年代有个华北音乐节,分别由华北五省区在各省区轮流开展文艺会演进行艺术交流。有一年音乐节在内蒙古举行。邓导为了选春晚的节目也来到呼市。有人告诉我说邓导要到我家拜访,这让我很吃惊。一天晚上我在家里洗脚准备上床休息,突然有人敲门说是邓导来访。这让我手忙脚乱。我在屋里说不知邓导前来,请先在客厅休息,我把手洗干净马上就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邓导,她为人和气,笑声爽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一见面就没有距离,如老友重逢一般。她问了我的创作情况,还表扬了我的作品,我那点作品在央视大导演面前真是不值得一提。随她一起来的还有中央电台音乐编辑俸丽、《深圳特区报》的记者程太、金陵之声电台的编辑王吉玛。俸丽此前为我在中央电台做过长达一小时的专题节目《火红的年华,绿色的歌声——介绍词作家火华和他的部分作品》,她也向来者介绍我的情况。记者程太在匆忙地做着记录,不时问我一些情况。邓导对我爱人非常友好。俸丽大姐还给我儿子郑火,女儿郑华带来北京的糖果。真不愧是大导演,让家里的气氛特别和谐,这是一个难忘的晚上。临走时,约定改日在我家吃饭,邓导欣然允诺。
在约定的时间,邓导一行如期而至。那时请客都是在家里进行,无非是些炒鸡蛋、西红柿拌白糖之类的东西。为了把饭做好,还请了我的学生——武警部队的冉炜君来帮厨。现在看来,当时实在太简单了,但大家都特别开心。说了许多故事,大家对邓导的身世有所了解。她的丈夫是周总理的侄子叫周尔均,在国防大学工作。他们在搞对象时出现一些波折,经过周总理进行双方说合,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席间,我还提起在内蒙古插队的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的事情。邓导说,她这次来内蒙古想看看秉建。这件事就落在了我的身上,由我来联络此事。
对于周秉建我是了解的。她是歌唱家拉苏荣的夫人。拉苏荣和我很熟,他唱过我的作品,也常到我家要歌词。第一次他向我介绍他夫人时,周秉建穿的是一件白茬皮袄,朴素得让人吃惊。在我心里她是大国总理的侄女,我常把她比成文成公主、王昭君,一见面发现她的穿着像个牧民。是周总理教育得好,她插队时表现好,在部队征兵时牧民推荐她入伍。当她入伍回到北京时,周总理坚决让她回草原要她和牧民在一起生活好好学习,改造自己。她遵照总理的指示,脱掉军服再次回到草原。由于她表现特别好,工作很有成绩,再次上调到自治区任团委书记,她与拉苏荣的结合得到了邓颖超的肯定。
当年,通讯和交通工具都很不方便。我费了好大劲儿才搞到了一辆面包车,拉着邓导到了周秉建家里。二人见面拥抱在一起,周秉建说:“你是第一个来看我的娘家人”。说着大哭起来,这里边有多少辛酸的往事,有多少骨肉亲情。我把头转了过去,过了好一会儿周秉建才转过身来向我打招呼:“感谢火华老师从中联络,要不,我很难见到家人。”
那一天,周秉建完全按蒙古族的风俗接待邓导。献哈达,吃蒙餐,敬酒,说了许多话,在临走时,又敬了上马酒。把酒瓶里剩下的酒倒在汽车的四个轮子上,相当于马的四个蹄子,让酒随着客人一起走。这是我难忘的一幕。
邓在军在央视执导五十余年,除了春晚外还有各大型文艺节目。她冒着很大的风险推出了李谷一的《乡恋》、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她推出了姜昆的《虎口遐想》、牛群的《冒号》等相声作品,推出了阎维文、蔡国庆一代新人。她的成绩数不胜数,举任何例子都会有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感觉。
从《诗人徐志摩遗像》说起……
本来在我回忆中是不该有徐志摩的。因为徐志摩去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后来有了关系是由一幅画所引来的。这幅画就是《诗人徐志摩遗像》。这里先要说明的是,我收到的这幅画,已经不是张大千和胡亚光先生的真跡了,而是一幅印刷品。但画面上的印章以及背后的曲折故事是很有意思的。
1997年12月26日,我收到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万雄托人捎来的一幅画。画上写着“诗人徐志摩遗像”几个字。中间是很逼真的诗人徐志摩的肖像,落款是“胡亚光画像大千张爰补衣裾”,印章有“张爰之印”“大千”。在这幅画的右上方有一行字“万雄宗兄存。陈从周”,印章是“陈从周”。 画右下方是陈万雄总编写的一段话:“此徐志摩画像。及陈从周先生惠赠,内涉多层渊源和掌故,曾送上陆小曼女士编徐志摩全集于火华先生,再转上此画像。此及诗人因缘,或可留点话谈。陈万雄敬赠。” 陈总编还寄来九卷本的《徐志摩全集》。在首卷的扉页上写着:“谨贺火华文库成立志庆。香港商务印书馆陈万雄97年7月7日。”他还寄来自己的著作《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一书,扉页上写着“火华文库惠存 陈万雄97年7月7日” 。
要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火华文库”是建在北京怀柔区的“火华文馆”。馆里陈列我的照片、著作、获奖证书、手稿等等。因为我是在怀柔出生的,当地政府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原来打算叫“火华文库”,后来感到不妥,在开馆之前改为“火华文馆”。陈万雄在这里还用了原来的名称。
徐志摩是中国有影响的作家,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方面均有建树。他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回国与胡适等人创办《现代诗评》周刊,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他曾拜梁启超为师,与当时社会文化名人都有很深的交往。一生著述很多,影响极为广泛,也深受文化界的推崇。当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就是由他担任翻译的。他的一些亲属也很有社会影响。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在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来又离婚,与林徽因有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只恋爱无结果。1926年的“七夕”,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由胡适做介绍人,由梁启超证婚。据说他们有過一段刻骨铭心之爱。徐志摩在北大任教,每周六要飞回上海与陆小曼团聚,周一再飞回北京。我们可以从许多存世的书信中了解他们这段时间的爱情生活。1931年11月,徐志摩从北京飞往上海的途中因飞机撞山不幸遇难。陆小曼得知此事悲痛万分。在处理完徐志摩丧事之后,她一改常态,完全改掉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她戒掉了“烟瘾”,振作精神,开始编辑徐志摩的遗作,把编辑《徐志摩全集》当成她报答丈夫的一种宏愿,也成了她人生的不懈追求。这就是她所说的“遗文编就答君心”。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十分浩繁的工作,仅征集徐志摩文稿书信就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苍天不负有心人,历尽艰难与坎坷在她有生之年终于编成了九卷本的《徐志摩全集》。《诗人徐志摩遗像》就是书中的一幅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陆小曼编好书稿怀着喜悦等待出版的时候,日寇发动了侵华战争,日军占领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机构撤到香港。占领香港后,印书馆又迁到重庆。书的出版变得渺茫。抗战胜利了,商务印书馆又迁回上海。陆小曼去查找书稿,答复是“可能在香港也可能在重庆”。这使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陆小曼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大包稿子从香港运回上海后编辑部已经派人进行整理、校对而且打成了纸型,出了清样。到了1954年,商务印书馆实行公私合营,对所有存稿、纸型做出处理。根据当时的情况《徐志摩全集》因不合时代要求没有出版的可能。将全部清样和纸型退给陆小曼保存。虽然不能出版,但稿子找到了,这让陆小曼喜出望外,高兴地落下了眼泪。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陆小曼开始了新的生活,既画画又写文章,翻译泰戈尔的小说,后来还担任了上海文史馆馆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晚年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她对一件事永远挂在心上,那就是出版《徐志摩全集》。
1965年陆小曼病倒了。她病得很严重,料到自己很难支撑下去。她找到了亲友中对徐志摩最好的陈从周先生。陈从周是徐志摩的表妹夫并写过一本《徐志摩年谱》。徐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说:“从周弟是有心人,为了志摩事花了不少心血,是唯一爱护他的人,比他自己的小辈超过万倍……”陆小曼感到自己不能活着看到《徐志摩全集》的出版,将全部清样和纸型交予陈从周保管,希望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
在陈从周保管这些清样和纸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在走来。受人之托不敢疏忽大意,更不能造成损失,他通过朋友关系把这些东西交北京图书馆保存,使《徐志摩全集》逃过了一劫。198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要出版徐志摩的书,陈从周从北京图书馆取出了书稿,总算是完成了陆小曼的嘱托,也对得起徐志摩本人了。他感谢商务印书馆这一举动。他把《诗人徐志摩遗像》赠送给商务印书馆总编陈万雄先生。郑重地在上面写上“万雄宗兄存 陈从周”,并加盖印章。
陈万雄先生将这幅画及陆小曼亲手编的《志摩全集》(出版时定为《徐志摩全集》)送到我手时,我感到沉甸甸的。历经磨难真情在,留存一纸念故人。看到这些、让人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许多往事,想到时代的风风雨雨,想到他们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