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匠人”

2018-12-20吴晓波

东方企业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业分工匠人

吴晓波

2700多年以前,有一个政治家叫管仲,他提出过一个政策,叫做“土农工商,四民分业”。土、农、工、商这四个职业被严格划分以后,中国就此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时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四个职业的人——土人、农民、工匠和商人,不再混居在一起,而是各自为乡。职业不能随意变更,且需要家族世代传承。匠籍制度使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

亚当·斯密在他《国富论》的第一章中提出,一个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社会化分工,而“四民分业”的提出,就是中国在2千多年前关于社会分工的合理讨论。可以说,中国在匠人经济方面,是一个启蒙非常早的国家。

1868年,西乡隆盛北上勤王,日本开启了现代化运动。同时期的中国也正在发生一个同样性质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出于建船海防的需求,更为了改变清政府落后的面貌,洋务派主张送年轻人留洋深造,至此,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对西洋文化的崇拜,以及工业品对手工制品的打压等因素,我们逐渐抛弃了2千年前积累下来的制度和阶层。其中最坚决的一次,是1956年的“公私合营运动”。1956年以后,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这些工匠传统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

杭州有一个有名的张家,他们在380年前开始做剪刀,叫“张小泉剪刀”。但1956年,张家被彻底从“张小泉剪刀”这块招牌下赶了出来,直到现在,“张小泉剪刀”这个品牌仍为国有。杭州还有一个有名的王家,他们是做扇子的,叫“王星记扇子”.1956年后,这个品牌也收归国有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国150年来的工业化运动,以及1956年的公私合营运动导致的制度性变革,造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匠人或者一个工匠型公司,在中国社会环境中,处于一个被蔑视、被轻视的职业状态。不得不承认,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

1978年,上海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物件儿,叫“假领子”,上海话叫“假领头”,又叫“节约领”,是在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精明的上海人把自己打扮體面的最佳道具。而它的出现,恰好说明了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层面的享受。去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9千美元,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地区当地人均GDP甚至超过了2万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中产消费群体开始崛起。如果把视野拓宽到全球范围,你会发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包括今天21世纪的中国,其实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中产阶级开始逐渐崛起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在经济学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需求,一个叫供给。那么,是谁在决定谁呢?其实是需求决定了供给。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制造在外的名声不是太好,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都很弱,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但是今天新匠人群体的出现,正在改变这一现状,我给他们下了一个定义:一群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的“新匠人”。

猜你喜欢

分业分工匠人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业金融分业和混业的思考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青年匠人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制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