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评价
2018-12-20张艳
张 艳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脑供血不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昏等,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并发症[2-3]。中医认为,脑供血不足属于“眩晕”的范畴。此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气血损伤有关。在本次研究中,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采用黄芪汤对33例气血亏虚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气血亏虚型脑供血不足患者。这66例患者均经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被确诊患有脑供血不足。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33例/组)。试验组33例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4例;其年龄为52~86岁,平均年龄(66.20±6.60)岁;其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4.20±1.50)年。对照组33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2例;其年龄为54~85岁,平均年龄(66.30±6.30)岁;其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4.30±1.20)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尼莫地平的用法是:口服,20 mg/次,3次/d,连续用药3个月。为试验组患者采用黄芪汤进行治疗。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白术、党参、桃仁、天麻、菊花、当归、川芎、地龙各12 g,怀牛膝15 g,黄芪30 g,随证加减。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动脉、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眩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基本消失,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5%。显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95%。有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69%。
无效标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中的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椎动脉、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9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66.66%),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相比,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对比(cm/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的对比(cm/s,)
组别 例数 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颈总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 33 35.15±4.80 43.90±3.55 65.10±2.20 74.42±5.30对照组 33 35.10±4.65 39.16±3.85 65.12±2.10 69.50±4.20 t值 0.0429 5.1995 0.0377 4.1794 P值 0.9659 0.0000 0.9700 0.0001
3 讨论
脑供血不足是指脑局部供血不足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此病患者可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并发症。有研究指出,脑供血不足的发生与患者存在血压改变、血管狭窄、颅内主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密切相关[3]。中医认为,治疗脑供血不足应从补气血方面入手。黄芪汤中的黄芪、党参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地龙、白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用黄芪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脑供血不足的效果显著。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0.9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66.66%)。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用黄芪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患者椎动脉、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