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进行手术的患儿实施麻醉的效果研究
2018-12-20辜凯
辜 凯
(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 广汉 618300)
小儿的忍耐力和沟通力均较差,在对其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其可因身体疼痛而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从而影响其手术的进行。因此,在对患儿进行麻醉时,需为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麻醉,以减少其在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以往,临床上常采用七氟烷对进行手术的患儿实施麻醉。七氟烷属于吸入性麻醉药,对患儿呼吸道的刺激小。另外,与传统的镇静催眠的麻醉药相比,七氟烷具有血液动力学平稳、用药量少、术后患儿苏醒得快等特点。但是,为患儿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其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1]。为了进一步探讨用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笔者的团队对在广汉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的50例患儿使用丙泊酚和七氟烷实施麻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广汉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50例患儿中,有男30例,女20例;其平均年龄为(6.16±1.86)岁;其中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有11例,进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有31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有8例。在观察组的50例患儿中,有男29例,女21例;其平均年龄为(6.85±1.44)岁;其中进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有12例,进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有29例,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有9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患儿家属均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2)患儿均符合进行手术的适应证。3)患儿均不存在对麻醉药过敏的情况。4)患儿均不存在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1.3 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进行手术治疗。为两组患儿均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麻醉的方法是:1)为患儿戴好面罩,然后用浓度为8%的七氟烷对其进行麻醉诱导。2)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将七氟烷的浓度维持在3%~4%,同时协助患儿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将氧流量设为2 L/min。3)手术结束后,继续协助患儿进行高流量吸氧,将氧流量设为6 L/min。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儿加用丙泊酚进行麻醉。麻醉的方法是:1)用1~2 mg/kg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和1~2 mg/kg的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2)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将七氟烷的浓度维持在2%~3%。3)手术结束后,继续协助患儿进行高流量吸氧(氧流量为6 L/min)。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拔管的时间、麻醉后苏醒的时间、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Watcha(躁动)评分和PAED(麻醉苏醒期躁动量表)评分。Watcha评分的标准是:1)4分:患儿存在完全不能控制、手脚乱动的情况。2)3分:患儿处在无法安抚、哭闹的状态。3)2分:患儿存在轻度躁动不安、可安抚的状态。4)1分:患儿处在安静、可合作的状态。评分>2分即为存在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包括患儿行为躁动、患儿存在不安感、患儿与医务人员的眼神交流差、患儿无法安抚、患儿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弱5项。1)4分:患儿的状况完全符合上述情况。2)3分:患儿的状况大部分符合上述情况。3)2分:患儿的状况有一些符合上述情况。4)1分:患儿的状况有一点符合上述情况。5)0分:患儿的状况完全不符合上述情况。评分>15分即为存在苏醒期躁动。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各项麻醉指标的比较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拔管的时间、麻醉后苏醒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均更低(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各项麻醉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Watcha评分、PAED评分的比较
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Watcha评分、PAED评分均更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Watcha评分、PAED评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Watcha评分、PAED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例数(n) Watcha评分 PAED评分观察组 50 1.21±0.33 5.14±0.12对照组 50 2.86±1.45 10.85±1.35 t值 7.8458 29.7905 P值 <0.05 <0.05
3 讨论
患儿接受手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麻醉苏醒期躁动与患儿存在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具体可表现为患儿存在激动的情绪和粗暴的动作等。导致患儿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1)患儿无法耐受其手术后的疼痛感。2)与患儿在手术中出现低体温和麻醉药的使用等有关。3)与患儿苏醒后无父母陪伴及其心理活动因素、年龄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在麻醉苏醒期患儿若长期处于躁动的状态,可导致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也可导致其拔出气管导管和静脉道管,从而加重其手术后的危险性,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七氟烷可对患儿不同的中枢系统部位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七氟烷在患儿体内的代谢快,容易抑制其中枢系统的调控中心,造成其功能完整性缺失,致使其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加重其躁动的发生率。七氟烷可诱发患儿在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的主要原因是:1)七氟烷能够促使患儿中枢系统的抑制性递质减少,而在其体内中枢系统调控机制的作用下,该麻醉药可使其中枢系统的兴奋性递质增加,从而导致其在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2)七氟烷对患儿中枢系统的抑制部位不同,可导致其中枢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缺失;同时其中枢系统不同部位恢复抑制的时间也不同,主导其中枢兴奋性的部位最早恢复抑制,从而导致其在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3)七氟烷能够在手术后减弱患儿体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抑制其在患儿体内的降解。由于患儿体内缺乏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容易使其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其在麻醉苏醒期出现躁动。该院在为患儿使用七氟烷进行麻醉的基础上,为其加用丙泊酚进行麻醉。丙泊酚属于短效的静脉麻醉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镇静药。此麻醉药作用于患儿体内的γ-氨基丁酸受体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发挥其镇静、镇痛等功效,可改善患儿体内的血液循环,减少其应激反应的发生,避免其在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拔管的时间、麻醉后苏醒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Watcha评分和PAED评分均更低(P<0.05)。这说明,用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进行手术的患儿实施麻醉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其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