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2018-12-20罗明高
罗明高
(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脊柱胸腰段是人体脊柱发生骨折可能性较大的区域。胸椎后突、腰椎前突等多个脊柱中重要的关节连接点均位于该部位。据统计,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发病率占脊柱骨折总发病率的50%以上[1]。本文主要对比用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接诊的98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0~67岁,平均年龄(41.5±6.2)岁;其中有男性28例,女性21例;其受伤至就诊的时间为1~17 h,平均时间(5.8±1.5)h;其中致伤原因为发生交通事故者有23例,为从高空坠落者有14例,为被重物砸伤者有8例,为跌倒摔伤者有4例。治疗组患者的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41.1±6.6)岁;其中有男性30例,女性19例;其受伤至就诊的时间为1~16 h,平均时间(5.4±1.8)h;其中致伤原因为发生交通事故者有25例,为从高空坠落者有16例,为被重物砸伤者有6例,为跌倒摔伤者有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治疗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实施全麻后,协助其取俯卧位。在伤椎后方中心部位做切口,显露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椎关节突及横突。分别于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处置入椎弓根螺钉。随后对伤椎实施全椎板减压处理。使用骨折复位器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安装连接棒,以撑开骨折部位,使伤椎完全复位。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观察伤椎前缘的高度和Cobb角,并在其横突及关节突处植骨。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对患者实施全麻后,协助其取右侧卧位。以伤椎侧前方作为手术入路,对伤椎实施次全切处理。清理伤椎椎体管中的骨折碎片,切除其上、下椎间盘。在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侧方各置入两枚螺钉,以撑开其椎间隙,恢复其高度。将自体骨填充的肽笼安装于伤椎的椎间隙内,以支撑其椎体。在确认脊柱力线良好、肽笼稳定后,于伤椎侧方安装钢板或钉棒进行加强固定。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观察伤椎前缘的高度和Cobb角。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伤椎前缘的高度、Cobb角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分级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脊柱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且未出现并发症。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其脊柱的生理功能明显改善,且未出现并发症。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减轻,其脊柱的生理功能未改善[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本文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的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其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治疗组患者伤椎前缘的高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其Cobb角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比较()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伤椎前缘高度(%) Cobb角(°)对照组 治疗前 47.59±5.61 26.32±0.86治疗后 81.20±5.34* 5.97±0.54*治疗组 治疗前 48.03±5.62 25.77±0.81治疗后 94.68±3.14*# 2.36±0.42*#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1.9%(45/49)〕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67.3%(33/49)〕,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1%(2/49)〕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8.4%(9/49)〕,P<0.05。
3 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前路手术治疗此病,但效果不够理想。有研究指出,接受前路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常会发生伤椎高度丢失及后突畸形等并发症[3]。在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选用后路手术可对其伤椎进行充分的减压,从而可促进其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恢复[4]。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与采用前路手术相比,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伤椎的高度,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